裡賓特洛甫又為了土耳其報紙對德國所用的語調向土耳其駐柏林大使阿爾帕格提出嚴重抗議。阿爾帕格則十分坦率地回答說,對於多德卡尼斯群島的設防、義大利人的在阿爾巴尼亞登陸和德國人的堅持要求“生存空間”,土耳其感到焦慮。
在接近夏末時,國際形勢日趨惡化,德國也變得越來越關心土耳其的對外政策。當裡賓特洛甫在莫斯科簽訂德俄公約時,他向斯大林抱怨土耳其的不可靠,並斷言它已被英國的金錢所收買。確實,伊諾努總統曾經告訴德國大使馮·巴本說,他必須“使土耳其不參加任何一場戰爭”,並且,據巴本的看法,他“正在尋找一條出路”,但是德國外交部依然表示懷疑。魏茨澤克8月28日告訴阿託利科說,雖然土耳其的“政治態度……不值得讚許”,德國目前並沒有向它施加任何經濟壓力,而是“竭力敞開讓它回到正路來的大門”。當馮·巴本在繼續試圖“影響每一個人使之贊成最嚴格的中立”時,德國外交部在8月底聽到了關於俄土談判的傳說。在回答舒倫堡的詢問時,莫洛托夫承認俄國同土耳其有所接觸,但解釋說,蘇聯只是試圖勸說土耳其人仍保持中立。
但是柏林對土耳其的憂慮並不僅僅限於對外政策方面:德國需要土耳其的原料,因此是擔負不起一場爭吵的。雖然在7月裡希特勒曾把土耳其說成是一個不能將“高階”武器運送給它的國家,它向德國輸出的貨物的特別重要性,希特勒的經濟顧問們是非常清楚的。在8月7日的一份備忘錄中,維爾分析了這些出口貨物。它們在最重要的原料中佔百分之二十九,在重要貨物中佔百分之四十三,在非主要貨物中佔百分之二十八。第一類中有鉻礦石、飼料、木材、生皮革和紡織原料——特別是羊毛、馬海毛和棉花。鉻礦石是最重要的,“在製造武器用的鋼中是必不可少的”。他還寫道,“喪失了來自土耳其的進口原料,不能不在目前給德國經濟帶來嚴重的損害”。
儘管馮·巴本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整個夏季德國對土耳其的猜疑還是不斷地上升。雖然輕武器繼續在運往土耳其,但是重炮,特別是六門二十四厘米的斯科達大炮(已預先付清價款,土耳其是渴望得到它們的)並沒有向買主交貨。在土耳其人和德國人的每一次談話中總是要問起這些大炮。到6月底時,克洛迪烏斯寫道,按照裡賓特洛甫的指示,“對於土耳其的詢問可以用拖拉的方式來應付。儘管如此,最後還是不能避免要向土耳其政府就扣留不交大炮的原因作一些解釋,而這事的真正原因它當然是早已就知道了的。”
在前面提到的維爾8月7日的備忘錄中,也列出了土耳其所需要的軍需物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已經交付了的。德國人希望推遲對這問題作出決定,但馮·巴本仍試圖說服柏林繼續向土耳其供應物資。8月13日他報告說,他注意到“由於西方國家無力運送軍用物資,對於英土聯盟的懷疑在日益增加”;如果德國在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中一開始就取得勝利的話,土耳其還是可能修改它的政策的。可是,16日魏茨澤克發來指示說,所有尚未履行的軍需物資合同應一律取消。
土耳其人並不甘於接受德國的限制。外交部秘書長梅內門吉奧盧8月20日對德國代辦說,如果從德國運來軍需物資是不道德的話,那麼這也可以適用於土耳其的鉻;但是他被告知,除非繼續運送鉻,否則德國人不想再維持同土耳其的任何經濟安排。到23日,馮·巴本被通知同土耳其可簽訂一項新的武器合同,但其中不得列入那些可用來打德國的武器。第二天,德國大使向土耳其外交部長薩拉若盧表示,他對“土耳其站到錯誤的一方”感到遺憾;對此,得到的回答是,“土耳其可能比德國弱一百倍”,但是它必須拒絕德國8月21日提出的經濟建議。土耳其寧願付給補貼來把它的產品輸出到其他國家去。不過,馮·巴本和薩拉若盧最後還是約定暫緩作出決定。28日土耳其人被告知,德國已同意暫時將它們之間的外匯和商務協定再延長期限一個月。可是,結果土耳其人拒絕了這一提議。此後土耳其就為它的寶貴的出口貨物,既同德國又同西方盟國進行了艱苦的討價還價。
上面對東南歐各國的回顧,表明德國在1939年亟需原料,特別是石油;而巴爾幹半島各國則熱烈希望得到武器。由於德國獲得了捷克的軍火工業,包括斯科達工廠在內,而這些國家早先就是從這裡取得它們的軍火的,所以只有德國可以供應備件和完成已經簽訂的合同。它也準備給予大量的信貸,特別是如果運送軍火後能帶來它所需要的原料的出口。在這同一時期,西方國家則正在貸款多少的問題上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