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1 / 4)

等待政策於是沒有能迅速產生效果,在希特勒看來,這就意味著它必須被拋棄。他的義大利盟友並不抱同樣的看法。8月間齊亞諾在上薩爾茨堡仍請求忍耐等待,他強調時間將使“包圍陣線各夥伴”之間的衝突上升到顯著地位,將減弱羅斯福在美國的政治地位的實力,並且將給予德國自己的盟邦——日本、西班牙和義大利本身,以一個非常需要的鞏固和準備的喘息時間。但是希特勒本人並沒有被這種議論所說動。他覺得需要趕緊行動——這種需要是由於德國國民經濟負擔過重和不穩定而引起的。“由於我們受到的限制,我們的經濟情況是我們只能再支援不多的幾年了。……我們別無其他選擇,我們必須行動”:他就是這樣在8月22日告訴他的三軍領導人的。他還告訴他們說:“一切主要是靠著我,靠著我還活著,……很可能將沒有一個人還會象我那樣對整個德國人民抱有信心。……沒有人知道我還能活多久。所以,最好還是現在就來一場衝突。”

進攻波蘭的決定是在5月23日的會議上作出的,當時希特勒的三軍首腦們集合在總理府中他的書房裡,聆聽關於政治和軍事形勢以及目標的簡要介紹。戈林、雷德爾、馮·勃勞希契、凱特爾、米爾希、哈爾德和包登夏茨,連同另外七名官員一起構成了一個由總理來向他們透露他的一些想法的經過挑選的少數聽眾。一開始先概括地講了戰爭的不可避免性,他以德國內部存在的政治和軍事推動力同它的靜止的國際地位相對照——它的被限制在為它規定的範圍之內,完全是由於當世界被大國瓜分掉時它卻被排擠在大國圈子之外。不能同意,德國人只應設法使自己適應環境,以迴避他們的經濟問題的得到解決:“環境相反地倒必須加以改變以適合需要。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闖入’其他國家或攻擊別人的領地。”遲早必須在進展或衰落之間作出抉擇:沒有一位德國政治家能迴避它比十五年或二十年更久的時間了。但是希特勒顯然無意等待如此之久。他指出,德國目前正處在愛國熱潮之中,另外兩個國家——義大利和日本,也是同樣的情況。除了有細小的例外,德國人已取得了全國的政治團結;這樣,第三帝國就已經達到了它不用流血所能取得的擴張的極限。

希特勒然後講到已選定波蘭作為他的下一個犧牲品,並列舉理由進行辯解。首先是軍事上的考慮,在一個國家的邊境上有友好的鄰邦,這是很重要的;可是,波蘭對德國卻心懷惡意,並總是同德國的敵人站在一起。其次是經濟上的爭論:問題不在於但澤的前途,而是德國在東面的生存空間的擴張,它的糧食供應的保證和波羅的海問題的解決。不僅如此,在東部擁有廣大地區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命運迫使我們同西方攤牌的話”),既可作為補充糧食供應的源泉又可作為勞動力的一個來源。最後,希特勒從德國和西方國家可能發生一場衝突的各方面考慮了波蘭問題。他認為在這樣一場衝突中德國的軍事勝利究竟是否能夠取得一個迅速的結果,那還是有問題的。波蘭在衝突中的態度可能就這樣成了局勢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不僅確信“波蘭看到了德國戰勝西方的危險性,並將試圖使我們不能取得勝利”,而且他也懷疑波蘭反對布林什維主義的內在堅定性:“所以不存在寬恕波蘭的問題,我們只能作出這樣的決定:一有合適的機會就立刻進攻波蘭。”

這裡所顯示的在立即進攻波蘭和最後進攻西方國家這兩個意見之間的本質上的聯絡,在十二個星期之後的8月12…13日德意雙方在上薩爾茨堡舉行的會談中,甚至得到了更加清楚的表達。希特勒那時告訴齊亞諾說,由於透過波蘭的“整個態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任何衝突中它總是要站到德意兩國的敵人一邊,它的迅速被消滅,在現階段同西方民主國家的不可避免的衝突中就只能是一個有利因素”。至於他進攻波蘭的時間,希特勒向齊亞諾解釋說:“愈是進入秋季,在東歐的軍事行動就愈困難。……從9月到5月,波蘭是一大片沼澤地。”第二天,希特勒堅決主張但澤問題必須在8月底得到解決,並告訴齊亞諾說,“但澤可以被慢慢地扼殺,並招致經濟崩潰,甚至是饑荒。但澤可以被波蘭毫無困難地在9月下半月,特別是10月初以後佔領。……如果挑釁行動現在不加註意,他們到了10月當坦克和飛機不再能使用的時候就會被縱容得越發厲害。”他又說:“波蘭必須被壓制到這樣一種程度,使得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打十年之久的仗。”

從5月起,波蘭的被消滅是一件既定政策的事,希特勒5月23日在總理府中已經告訴他的聽眾說:“我們不能盼望重演捷克事件。將會有戰爭發生。”但是他急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