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布羅爾再三警告挪威政府,說任何給予芬蘭軍事援助的正式行動將導致德國的報復。因此,政府不理會議會中以J·L·莫溫凱爾和漢布羅為首的在群眾中得到廣泛支援的少數人的意見,即要求執行一項與群情相一致的政策。儘管態度這樣謹慎小心,蘇聯政府在1月6日還是對挪威報紙上的反俄宣傳提出了抗議。挪威政府的答覆是堅定而莊嚴的,認為這一指摘不正確而予以拒絕,強調了挪威保持中立的堅定決心。就官方來說,俄國政府對這個答覆是滿意的,但是非官方的莫斯科廣播在1月15日卻說這個答覆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局勢從未讓挪威忘記過,它這條國家之舟正在驚濤駭浪中航行;但是這並沒有阻止挪威人在中立條例的範圍內就自己能力所及給予芬蘭全力幫助。科特於12月14日在日內瓦說,雖然同瑞典給芬蘭的幫助相比,挪威的幫助似乎很少,“但是,在挪威,我們以前確實從來沒有募集到象幫助芬蘭這樣大量的金錢和東西。”此外,當盟國在1939年12月底照會挪威(和瑞典),要求提供方便,以透過斯堪的納維亞領土運送戰爭物資給芬蘭,這兩個國家都給予了方便,認為這樣做並不構成對中立的侵犯。另一方面,當盟國在3月2日要求瑞典和挪威,萬一芬蘭呼籲盟國給予軍事援助時,准許盟國軍隊從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過境,這一要求卻在3月2日和3月4日先後為瑞典和挪威拒絕。只有一次,能夠看到科特稍微放寬了他對中立的嚴格概念,那是當他參加考慮在1940年3月12日俄芬和約締結以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與芬蘭之間建立防務同盟的可能性的時候;但當蘇聯政府表明,這樣的條約將被看作芬蘭方面破壞和約時,這個建議就被撤銷了。
在“阿爾特馬克”號事件以後一星期,挪威同交戰國的貿易談判在奧斯陸達到了緊要關頭。德挪協定——它得到英國代表們的贊成——於2月23日簽字,而英挪協定卻直到3月11日方才辦妥,因為它需要得到英國各自治領的同意。1940年4月2日,張伯倫在下院提到貿易情況時,著重指出“我們締結的所有戰時貿易協定中,都有條款規定中立國自己國內的產品可出口到德國。”我們將要看到,他沒有明確提到礦砂的運輸,因為實際上這是瑞典的出口,但是科特認為,根據中立的條例並考慮到挪威在1939年9月1日給德國的保證,挪威必須准許並保護在它領海內的“和平運輸”。可是,英國加緊了對這條運輸線的控制,英國的軍艦有時還侵入挪威的領海。
與此同時,在盟國原先的計劃(與它們夢想給予芬蘭援助以對付蘇聯有關)由於芬蘭停止抵抗而遭受挫折和不值得再考慮以後,德國和盟國正在分別制訂時間相同而內容類似的對付挪威的計劃。
3月21日雷諾一當上法國內閣總理,就立刻開始催促英國政府再次採取侵入斯堪的納維亞的政策。
這時決定,開始用原來的方法,就是在航道上佈雷把敵人的船隻趕出挪威領海的方法……來解決從納爾維克以南運輸鐵礦砂這個老問題。在這以後,再在挪威領海內設下佈雷區,不預先通知挪威政府。預料隨後德國可能對挪威領土採取反措施;而盟國接著就可得到挪威的同意佔領納爾維克和南部的三個港口。……關於瑞典,前景不那麼清楚,但是希望形勢將使在納爾維克登陸的部隊能以衛護端典反抗侵略的戰士的身份——不論是真實的還是假設的——抵達礦區。
另一方面,德國人一直在加速推行佔領挪威的計劃。他們的行動原來打算在3月20日開始;英國的計劃在3月28日得到最高作戰會議的同意,要求在4月1日或2日向挪威和瑞典發出“辯解”的照會,接著在4月5日佈雷。由於波羅的海的冰封久久不化,使德國人把日期推遲到4月9日,而英國的日期,也由於法國反對英國一項與此有關的在萊茵河佈雷的計劃而延遲了幾天。英國給挪威和瑞典政府的照會於4月5日遞交,那時在這兩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首都,報紙已經對預料中的盟國的意圖加以非難。佈雷應當接著在4月8日進行。於是,就出現了德國海軍和英、法海軍同時集中到挪威去執行各自的計劃的情況。不過,德國的計劃是要在4月9日破曉以前同時對許多不同的地點進行一系列決定性的打擊,而英國的計劃則是“一連串有條件的登陸,並且只是在證明德國對佈雷相應地作出敵意的反應時方才進行,而在那種情況下也要隔一天至四天半以後再進行”。
當挪威遭到1940年4月的危機時,它只動員了一小部分防守力量。它沒有佈雷,沿海的要塞只有一部分配備了兵力,陸軍只有一小部分處於備戰狀態。儘管4月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