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2 / 4)

衛隊和新野蠻人中暴發戶集團之間的瘋狂爭奪所代替。這些古老德國和古老歐洲的勢不兩立的後代之間的刻骨仇恨,並沒有因為他們一律都佩戴著納粹臂章而有所緩和。第三帝國接二連三明日張膽的侵略行徑,招致了一個擁有壓倒優勢的大聯盟與它對抗,而直到它為生存而戰的最後一刻,納粹內部的這場權力鬥爭,都一直恬不知恥和肆無忌憚地在元首寶座前的臺階上進行著。本卷的讀者自己將能判斷,納粹內部的這場傾軋,以何種驚人的程度損傷了德國的作戰,助長了德國那些敵人的勝利。在這場戰爭中,希特勒麾下這個野蠻人班子裡的所有著名成員,一直都在用一隻手以較多的氣力同國內戰線上他們的對手戰鬥,而只留下較少的一部分精力去對付英國人、俄國人和美國人。至於元首本人,儘管這場致命的內戰就在他鼻子底下進行著,他不是不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存心不理會它——或是因為他不曾估計到這場內戰對他贏得自己這場戰爭的機會所產生的有害影響,或是因為他憑經驗知道:要想使自己不被手下那群豺狼吞噬掉,最穩當的辦法就是眼開眼閉地讓他們去相互吞噬。

在希特勒的德國和希特勒的歐洲,政治和行政方面一片混亂,而隨著希姆萊的權力日益擴大,職業軍人的權力日益縮小,軍事方面最終也是這般情況。與此同時,在經濟方面——希特勒在這方面不得不給予專家們較大的行動自由,因為經濟事務是他和他那些黨徒都一竅不通的——德國資源的組織工作和德國政策的制訂工作,全都遭到希特勒的災難性的阻撓,他為了蠱惑人心而不肯承認:如果他不對德國人民實行總動員,他勢將輸掉這場戰爭。

希特勒頑固地拒不批准動員他所支配的一切手段,這也許是他自招失敗的各種原因中最為特別的一個。1942年夏季,當希特勒的歐洲達到最大範圍時,第三帝國武裝部隊統治的地區,從大陸歐洲的大西洋海岸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山脈的西北端,從北角一直延伸到利比亞沙漠。這片遼闊的地區的潛在資源,總數非常巨大。如果有位統計學家應邀來估計一下德國所控制的潛在資源可能使它在同敵人鬥爭中取得什麼結果——哪怕是在德國的敵人已包括美國、蘇聯以及英聯邦成員國在內的時候——他在複核了物資狀況和數字以後,也許會合乎情理地提出報告說:在當代世界資源總額中,擁有如此豐富資源的一個大國,是任何敵對的聯盟都絕對無法打倒的,儘管它手中的資產不足以使它擊敗和征服當時已經團結起來同它作戰的世界其餘各國。

當然,任何諸如此類的預測都已被歷史事態徹底駁倒了。在希特勒的權力登峰造極後的三年內,德國軍隊就從他們所征服的一個個國家中被驅逐出來,德國本土遭到敵方軍隊的進攻和蹂躪,德國政府不得不在無條件投降下自行解體。如果物資狀況是唯一應加考慮的因素,那麼統計學的預測或許不是沒有道理的,然而,預測卻引人注目地被推翻了,這當然是無法用統計數字表達出來的政治因素與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

本卷中關於經濟問題的一編裡談到勞動力問題的那一章,闡明瞭這一令人驚異的事實:希特勒的帝國(它是為了侵略而建立起來的,而當它決心要確保它那冷酷無情的計劃得以成功時,它就拋棄了一切道德,什麼罪惡都幹得出來)到頭來還是隻好聽任自己一敗塗地而始終未曾進行充分動員——如果我們拿法國淪陷後英國所做到的那種動員程度作為充分動員的標準來衡量的話。

在本世紀的三十年代,當希特勒正準備發動一場侵略戰爭時,他不聽勸告,不肯進行“深度”的武裝,儘管他也預料到他對小國的進攻有可能使大國在他達到戰爭目標前就對他開戰。這一失策使他那些職業軍事顧問感到憂慮,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的明白教訓是:德國人缺乏先見之明,自以為他們蓄意發動的一場戰爭必然是短暫的,其理由只不過是德國將主動選擇時間和地點發動打擊,並且事先已積聚了足夠的軍需品和第一線軍隊,使它在紙上談兵時,儼然擁有使這種第一次打擊成為決定性打擊的手段。在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國際形勢並沒有什麼情況可以使他確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決不會在這方面重演。首先,他不可能有把握地預料:在德國粉碎它在歐洲的全部犧牲者的抵抗以前,德國的侵略不會再度激起美國的干涉——而美國的作戰潛力,如果再度動員起來對付德國時,肯定將再度促使德國戰敗。但是,希特勒除了把希特勒式的戰爭想象為利用軍事手段來實行一種希特勒式的政變外,不可能也不願意把它想象為別的什麼,而希特勒用來重佔萊因蘭,吞併奧地利,打垮捷克斯洛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