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桑車零部件國產化難度大,一汽、二汽這些大廠都打退堂鼓。發動機缸體和曲軸的鑄鍛件毛坯,本以為一些大廠能幹得了的,幹了兩三年還是拿不出來。有關方面認為國產化標準可以偏離,結合國情可以有過渡標準。把堅持德國標準當作替外方說話,是幫助老外卡中國人。
八七年的時候,朱老闆在上海聽取桑塔納國產化的彙報工作,他說桑塔納國產化要百分之百合格,降低一點兒都不行。他提出建立上海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共同體,調動整車廠和零部件廠合作的積極性,建立以利益為紐帶的命運共同體。
後來回過頭去再看桑塔納國產化共同體,不少零部件企業依靠上海大眾平臺資源發展起來了,成了行業中的佼佼者,零部件的小巨人。
到了一九九零年的時候,桑塔納的關鍵零部件如車身、發動機、變速箱三大總成和前後橋總成相繼實現國產化,同時上海大眾年產六萬輛整車和十萬臺發動機的產能形成,並建立了符合德國大眾質量保證體系標準的全國一百八十多家零部件企業所組成的配套體系。同年八月,上海大眾告別CKD,結束了以進口散件組裝現了國產化。
基於以上種種,範無病對於朱老闆做出的這些是非常敬佩的,假如當時沒有他站出來說話,或者放鬆了要求,那麼就不會有現在逐漸發展起來的國產汽車行業。
“放心好了,國內的汽車市場,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飽和的。”範無病對朱老闆保證道,“我這麼做,對於他們也是有好處的,至少那些外國人不得不拿出些真材實料來跟我競爭,否則的話,依靠他們那些應該淘汰的技術,在中國是騙不到錢的。”
朱老闆聽範無病這麼一說,便笑著點頭回答道,“這個說法倒是可取的,行了,回頭有人跟我訴苦的話,我就這麼打發他們好了。”
中國開放市場合資造車有兩個初衷,其一是迅速發展汽車工業,擴大中國的汽車產能,滿足市場需求,其二則是以市場換技術,學習先進汽車技術,追趕世界。
然而,摸爬滾打上百年的海外巨頭們遠比中國人更精明,他們知道造什麼車成本最低利潤最高,也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技術壟斷。德國七十年代初就成型的桑塔納,歐洲八十年代末就退市的捷達、富康和標緻505,直到九十年代中後期,依然尷尬地壟斷著中國的道路。
上海大眾在後來推出的新車桑塔納2000,這款車從技術老桑塔納加長並修改了一下外殼,然而就是這樣一款產品,仍是一九九九年以前最新款的國產轎車。
更讓人汗顏的是,僅僅這種小改款,上海大眾也沒有技術和實力獨立承擔,派了幾十個人的團隊到巴西和德國,能參與的就是把車長加一百毫米。到這個時候,人們恍然發現,以市場換技術的願望就是一場一廂情願的夢。
範無病之所以要造車,多半就是看不慣這些洋鬼子們用這些破爛欺負中國人,能夠從他這裡引入汽車市場的競爭,把汽車的質量提上去,價格砸下來,就不負他投入的這些資金了。
不過說到底,自己投進去的錢也並不多,至少要比自己修機場和修高速公路的錢少多了,算起來還是很划算的。
從新聞上面得知範無病即將進入汽車製造行業之後,範無病的小未婚妻沈盈立刻把電話打了過來,詢問具體的情況。
“其實也沒有什麼,就是收購了一家日本的汽車技術研究所,消化了他們的一些技術,現在要自己搞汽車倒是不存在什麼障礙了,過一段兒時間,我就把第一輛下線的轎車給你開過去如何?”範無病微笑著拿著話筒,對沈盈說道。
“那好啊,不過,有沒有老虎皮座椅呢?”沈盈笑著問道。答道,“我那老虎皮座椅是武陟小機在日本弄出來的,要是在國內搞這個,怕是要觸犯刑律的,不過什麼梅花鹿的皮就沒問題了,有人工飼養的那種。”
“那就算了,梅花鹿那麼漂亮的動物,你們也狠得下心來剝皮啊——”沈盈立刻表示了自己的不滿。
範無病聳聳肩膀,心道老虎就沒事兒,梅花鹿就狠心,這是什麼邏輯啊?按道理說,老虎的數量要比梅花鹿少太多了,真不知道她們這些女孩子的心裡面到底是怎麼想的?
不過,範無病倒是有想到,自己公司生產出來的第一批成型車輛,估計自行消化掉的,就不會少於上千輛了,一個是自己親朋好友需要送到,另一個就是自己旗下各公司高管和重要職員們的消耗了。
所以在這個車型設計上,就需要把標準定得稍微高一些了,太簡陋的東西,自己是不好意思拿出去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