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宣傳部任職的林燕妮就很欣賞他的機靈。剛巧當時“香港小姐”競選,要拍宣傳片,需要一個英俊的男子扮演“白馬王子”,她把周潤發找來了,問他會不會騎馬。他一開口就說會,說在拍電視劇時扮演過騎馬計程車兵。於是她決定請他拍。誰知到現場才知他不會騎馬,一上去就被摔了下來,痛得他齜牙咧嘴,大家見了又好氣又好笑。但周潤發還是堅持把宣傳片拍完了。拍這個宣傳片他得到50港元的報酬,還不夠看跌打醫生的,但他仍然樂呵呵的,因為他把握了一個機會。
香港演藝界崇尚名人之風盛行,作為一個無名之輩,周潤發在這一個時期十分苦悶,雖然演過一些電視劇,但都是些跑龍套的角色。當時,他每個月的薪水是500港元,這些錢還要贍養年邁的母親。為了增加收入,他只好回到從前工作過的那家照相機商店兼職。白天在電視臺工作,晚上去照相機商店送貨、取貨。這個時期,周潤發擔任較為重要角色的早期影片,有《撈家邪牌姑爺仔》、《他女》、《愛慾狂潮》、《蘇乞兒》和《漁仔八條女》等,但這些電影都談不上什麼藝術價值。
使周潤發嶄露頭角的,是他主演了長篇電視劇《狂潮》。他飾演劇中男主角邵華山。劇中邵華山雙親早逝,憑自己孤身奮鬥,歷盡坎坷。劇中人物的經歷,觸動了周潤發心靈深處的創痛,使他很自然地進入了角色。這部連續劇在五個月內拍了150集,公開播映時,在全香港引起轟動。人們開始對周潤發產生深刻印象。
《狂潮》打響後,周潤發又連續主演了《網中人》、《鳳凰》、《親情》、《奮鬥》、《大亨》、《播音人》等,以他英俊、灑脫的扮相,逐漸成熟的演技,登上了香港無線臺第一小生的臺階。
1981年,無線臺開拍描寫舊上海黑社會幫派之爭的連續劇《上海灘》,周潤發飾演男主角許文強。這次成功的表演成為周潤發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上海灘》在香港播映期間,周潤發名聲大噪。在每晚黃金時段,香港觀眾都要收看周潤發的戲。香港報紙戲稱,周潤發成了“熒光屏上的主食”,甚至有些廣告商宣稱,必須有周潤髮的節目才肯買電視臺的廣告時間。
拍《上海灘》時,周潤發才26歲。周潤發說:“許文強這個角色寫得好,很立體,講一個大學生如何在那麼複雜的上海謀生,故事寫得好便演得好啦!”
這時,周潤發已經在電視界站穩了腳跟,也許是心血來潮,也許是受人慫恿,周潤發覺得應當學學演藝圈的其他紅星,嘗試向歌壇發展。
於是他開始唱流行歌曲,但他的唱歌水平實在令人失望。他的聲樂老師、香港很有名氣的聲樂專家林祥園曾說:“周潤發唱歌的基礎很差,不過,他學得非常認真,拍戲之餘常來接受指導……”
也許真正看清了自己不是唱歌的料,沒多久他便放棄了。儘管他後來也曾出版過唱碟,那隻能算是業餘反串,過上一把癮而已。不僅唱歌不行,而且在演電影方面,早期也受挫折,甚至被稱為“票房毒藥”。比如他主演的《撈家邪牌姑爺仔》等影片,每部都虧本,他幾乎成了電影的禍水。這段經歷,使周潤發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1982年開始的三部影片,是周潤發在電影方面漸入佳境的轉折點。
在許鞍華執導的影片《胡越的故事》中,他的表演極為出色。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一個名叫胡越的越南軍人,脫離軍隊後乘難民船逃至香港,本想做一個守法的市民,但黑社會勢力逼得他當了一名職業殺手。該片展現了香港以及東南亞社會的混亂和惡濁,具有悲壯激烈的情感色彩。這部影片獲得了香港第一屆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也是當時“十大國語片”之一。直到今天,周潤發都十分感激女導演許鞍華。
1984至1985年,周潤發主演了兩部描寫抗戰時期香港淪陷後知識分子生活狀況的影片《傾城之戀》和《等待黎明》。其中,《傾城之戀》被選送參加倫敦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等待黎明》在第30屆亞太地區電影展上,周潤發榮獲“亞太影帝”稱號,同時以該片榮獲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當時,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高度稱讚周潤發,認為他是難得的演技派男星,並說:“無論他是演靚衫戲的富家子、留學博士,或演爛衫戲的車房仔,都各具特色,令人信服。”
1987年,是周潤發電影事業的輝煌年頭。這年,他飾演了電影《英雄本色》中的主角阿麥。
阿麥是香港一名黑道人物,他身上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