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第一章 引子(1)

少兒的記憶是一生中最為深刻的。

我的少兒時代,是在偏僻的古莊度過的。

古莊,坐落在一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跟附近幾十裡內的村莊沒有什麼大的區別。村邊種著柳樹、榆樹、槐樹、楊樹,大多數人家的院子裡種著棗樹、椿樹,偶爾也見一兩棵桃樹,杏樹。房屋參差不齊,外皮分成三個顏色:褐、灰、紅。褐色的是土坯房,灰色的是過去的青磚房,紅色的是六十年代以後蓋的磚房。極少數人家的房頂子用白灰捶了,大部分人家都是泥土的,每年儘管都用泥抹上一兩遍,可一到陰雨連綿的季節,屋裡漏得常常沒了站腳之地,鍋碗瓢盆都成為接水的工具,用油布搭上一個天棚是常有的事。臨街和村邊磚房的牆壁上一律寫著六十和七十年代最時髦的大標語,就像現在的企業隨處做的廣告。

古莊有四條街,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雜姓群居,張王韓李姓氏屬於大戶,史賈臧吳等姓氏屬於小戶。我們李家在古莊的歷史有三百多年。爺爺那時常說,我的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說李家是從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移民過來的。為了證實李家來自於山西,爺爺指著我腳的小拇指說,咱們都是瞎指蓋子,小雞子都歪歪著,人家韓姓人家的指蓋子就不瞎,小雞子也不歪。我那時洗澡時,曾仔細地觀察過韓姓家的男孩子,也沒發現我腳的指蓋子和小雞子跟他們的有什麼區別和不同。

古莊的西街口有一塊巨石,形狀也不規則,有一人來高,一米多寬,上面寫著“古莊”兩個字。上中學後我們幾個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用米尺測量過石頭的體積,根據石頭的一般比重,大概有十噸多重。關於這塊石頭的來歷,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有的說是神仙從西北山背來的,也有說是古代人用牛車拉來的……我最早相信它是一塊隕石,可到了八十年代,省里科學院的人採集了標本帶回去化驗過,化驗的結果就是太行山的一塊石頭。既然不是隕石,只好相信是古人從太行山拉來的,可在古代,只有老牛車,石頭根本抬不到車上,古人把一塊石頭從三百多里路的山區拉到這裡,擺放在村口,意義又何在呢?我曾經查閱過清安縣最早的縣誌,縣誌上只記載了古莊的村口有這塊巨石,關於它的來歷沒有記載,只記載了上面的“古莊”二字出自王之渙之手。王之渙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曾擔任過清安縣的縣尉。關於巨石的來歷,至今也成為人們解不開的一個謎。

村子東面的坡下有一水坑,幾十畝地大小,兩人多深,那是多年挖土墊莊基形成的。夏天下雨,屋頂上,院子裡,街上的積水都自然地流進坑裡。水坑裡常年有水,那裡是大人們飲牲口、涮洗衣物的去處,也是我們孩子夏天洗澡、冬天滑冰的樂園。

水坑西面有一口磚井,直徑有五六尺,四周鑲嵌著幾塊光滑的大石頭,三四個人可同時擺水,井壁上的青磚又大又厚,長著一層綠苔。原來全村人都挑那裡面的水吃,自從村裡打了一眼深水機井,人們喝上機井裡的水,磚井基本上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古莊的每一塊土地,都留下我少兒時的足跡。至今為止,我還能叫出每一塊地的名字來。八十畝地,養老地,罐子上,柳窩裡,官地,北河,南窯,張家墳,大閨女墳……哪個窪裡哪塊地裡生長哪種野菜野草,我也知道的一清二楚。大體上說,西窪地勢高,沙性土質,喜歡生長茶葉棵,拉拉苗和谷谷扭草,星星草……東窪地勢低,粘性土質,喜歡生長馬齒菜,燕浮苗和水稗草,蔓子草……北窪的土質介於沙性和粘性之間,什麼菜什麼草都長,南窪是薄鹼地,喜歡生長鹼麼棵,洋麼菜,苣蕒菜和臭草。

第一章 引子(2)

村子南面有一條小河,名叫還鄉河。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小河的水清澈見底,水面遊動著溜邊的白鰱,水底有鯽魚和小麥穗魚。夏天熱了,跳進去打幾個撲通,扎個猛子,真是愜意極了,曾把疊好的紙船,放進河裡讓它順水漂流,帶走我一個個美好的期盼。

古莊最值得向世人炫耀的就是村西的張家墳。佔地一百多畝,長著一棵棵高大的松柏樹,南面有石門,穿過石門,裡面站著一個個與真人一樣大小的石人,石人手裡都拿著兵器,旁邊還有數十匹石馬,也隨處可見石龜和石鼓石桌。緊北面最大的一座墳前,豎著一塊兩米多高的石碑,石碑的正面和背面都刻著字跡。九歲之前,我跟夥伴們在墳地裡逮過螞蚱,摳過知了猴,登著膀梯騎過石馬……在那裡見過侉聲侉氣的外地人,鋪好宣紙,小心翼翼地拓碑上的文字。

墳地規模宏大,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