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弟弟說,公司創辦人是工作狂,連星期天都去上班,因為他的思科股票早就讓他成了億萬富翁,再創辦公司不是為了錢,而是挑戰思科,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感。這樣的公司不成功簡直說不過去。前兩年公司上市,股價動不動就漲個幾十倍,這回保守估計,就算它只能漲個一倍吧,我們投上一筆,上市後好把在那家半導體晶片公司上損失的錢撈回來,要是革命形勢好轉,上市大獲成功,說不定我們可以提前退休。這回我和老公共同拍板:堅決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可是事情比我們的最保守的估計還要糟糕個幾十倍。公司上市的日程不斷推遲,產品雖然技術先進,卻無人問津。倒是思科願意收購,出價卻不高,只能讓最早一輪投資人勉強收回成本。思科的意圖顯然是要把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買斷。創辦人大發雷霆,衝著和他攤牌的風險投資家們扔下一句:“你們要賣我就辭職。”要知道這家公司的主要價值就是他的名聲,他要是跑了,思科不會有一點點興趣。風險投資家們只好拒絕了思科這最後一根稻草。公司苦撐了一年多後終於關門,還是思科來料理的後事,只象徵性地用了一點錢就把整家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買下來了,並且留下了幾個關鍵的技術人員。幾乎所有投資人的錢都打了水漂——當然也包括我們的血汗錢。後來聽說那個創辦人與思科簽了“非競爭協議”,很瀟灑地去雲遊四方了。
我們退休基金籃子裡的雞蛋就這樣全部摔破了。假如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對外界稍微多關注一些,我可能會早幾年轉向,不會“浪費”那麼多年,最後搞了個“博士未遂”倉促下海。假如我早點從商學院畢業,多賺點錢多買點“雞蛋”攢著,也不至於在高科技泡沫破裂之後一個雞蛋也不剩。假如我沒有盲目崇拜老公,沒有讓他“一手遮天”,早點發現他捅的“婁子”,來個懸崖勒馬,我們的損失可能不至於如此慘重。假如我沒有賭徒翻本的心理,沒再往那家新建公司砸錢,我們小家庭的經濟基礎就不至於受到毀滅性打擊。我痛定思痛,決定轉行投資管理,發誓這樣的悲劇絕不能再在我們家重演。當然,我也想靠踏入與錢直接打交道的行業提升自己的收入,把家庭經濟搞上去,把過去的損失補回來。這樣我以過了而立之年的高齡,重新做人,毅然投考註冊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以下簡稱CFA)。
每個人身邊都有“黑天鵝”
好了,我的故事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你可能要想:那是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發生的,適合中國國情嗎?
事實上,這三次經濟危機已經在向中國人的生活步步逼近,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位置,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太平洋這個天然屏障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中已經毫無抵擋之力了。1992年我第一次踏出國門時,美國經濟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我上飛機前渾然不知,到了之後也毫無感覺,經濟危機對我而言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個概念而已,或者有點恐怖小說的意思。這完全是因為那時的中國孤立於世界經濟之外,美國的經濟狀況對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來說影響不大。第二次,也就是高科技泡沫破滅那一次,中國也趕上了從矽谷傳來的網際網路浪潮,中國股市也藉著網路股的西風瘋狂了一把,最後也跟著美國股市大熊的來臨而黯淡收場。不過假如你不是網際網路精英或者沒沾多少股瘋,普通中國人在那一次風暴中大都毫髮無損。而2008年這一次,光從中國政府出臺全球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問題。2009年年初我回江蘇老家探親,讓我感覺最深刻的就是高速公路兩邊很多的廠房在夜裡早早就黑了燈,而之前我每次回國都為那些一天三班倒、機器晝夜轟鳴不歇的景象所觸動。我見朋友時都有話在先:本人來自豬流感疫區和金融海嘯重災區,跟我握手,後果自負!美國生病,中國也被傳染,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個比喻,也是雙重現實。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動力機車頭,值得每一箇中國人自豪。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當下一次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到來時,中國不再會處於暴風眼的安全距離之外。開放的國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五光十色的時尚,日益全球化的經濟大潮下暗流奔湧,你的陣地隨時有可能遭遇“水漫金山”。如果你毫無準備,手裡沒啥牌或者只有“別人的牌”,後果可就難以設想了。在“黑天鵝”面前人人平等,博士也好,MBA也好,白馬王子也好,都和你一樣被動!一個很說明問題的事實是:美國勞工部資料表明,在2008年,女性佔全部就業人口的47%,而美國新失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