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當編輯問我是否有興趣寫一本以女性理財為題材的書時,我立馬就同意了。我以為 (請注意是“我以為”),雖然目前市場上為女人提供指導的書籍五花八門——如何嫁給富豪、御夫術、教子良方、婆媳關係指南、職場貼士、瘦身法、美容秘訣、穿衣搭配竅門、廚房一招鮮等——理財之道遠遠排在這些話題的後面,這方面的出版物可能不多,而在私人銀行工作的我應該蠻有發言權的吧。可是當我坐下來動筆時,才意識到我可能給自己接了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先作了一個簡易市場調查,看看是否有理財專家走到我前面去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在搜尋引擎上敲入關鍵詞“女性理財書籍”,結果令我“大吃三驚”:《職業女性理財攻略》、《女人有錢更幸福》、《新女性理財秘訣》、《二十幾歲,決定女人的一生》、《精明女人理財之道》、《財智女人必知的66個理財竅門》……不僅數量繁多,種類齊全,而且本本都擺出一副“一冊在手,從此理財不用愁”的架勢。
不過我在迷惘的同時也注意到,這些書並沒有掀起女性理財大高潮,女同胞們對理財的興趣大概不會比她們對籃球聯賽的興趣多多少,更多地我看到聽到的還是以日常智慧為主要理財哲學的態度和說法。我將女同胞對待錢財的態度總結歸納為四大門派:
“天真無邪”派(或者是“不信邪”派),要麼是不知柴米油鹽,要麼是不食人間煙火,反正生活的詞典裡壓根兒沒有“理財”這個詞。
“嫁得好”派,總是非常神往地幻想:“找個好老公,不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壞女人”派則曾經滄桑:“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才有錢。”
“傳統守財”派,牢記前輩“男主外、女主內”的經驗,精打細算,嚴格掌握現金流,堅決杜絕“小金庫”和“肥水外流”。
為什麼理財專家們的專業指導鋪天蓋地,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女性仍然選擇“跟著感覺走”?這個問題讓我的思路急轉了個彎:這個世界缺的不是一本更全、更深、更靈的女性理財手冊,談女性理財,也許我應該專注於“女性”而不是“理財”。因為財富並無性別,適合男性理財的規律同樣適用於女性,只是因為社會和歷史的因素,財富和男權一直結合得比較緊密,人們——包括女性自身——都帶著各種各樣的有色眼鏡看待女性和財富的關係,“富婆”一詞所附帶的貶義色彩就很能說明問題。
富婆——擁有大量財富的女人——自身並沒有什麼錯,只是因為財富的含義在大多數時候被曲解了。貶義還來自於社會偏見的折射,這個社會總以為女人如果追求財富似乎就不純潔了,就是市俗。不可否認,很多女性因為這種觀念而停滯不前,放棄主動追求財富的權利。還有的矯枉過正,乾脆以“壞”為榮,只鑽錢眼兒。這些“亞財富”狀態都影響到女人生活的幸福指數。
其實,在我個人的生活經歷中,這四大門派的思維方式在各個階段都分別或多或少地主導過我的理財觀。如果20年前的我看到這些理財秘籍,估計也是同樣沒感覺, 就好像調皮的小孩,媽媽哪怕告誡她一千遍“開水很燙”,都不如她真的被開水燙到一點點那樣能烙下對“燙”的認識。回想過去,我明白了我的財富來自於我走過了千山萬水,見識了三教九流,頂住了若干次經濟危機的考驗,以及因為自己不成熟而付出過學費,從中得到的寶貴教訓。真正的富婆,錢不是負擔,內心從容,有自己的判斷力,生活在最能發揮“天生我才”的軌道上。和眾多女性理財專題書相比,這本書不提供“只要你按照這一二三四條去做就可以致富”之類的計劃,而更多強調“工夫在錢外”的理財哲學。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且真正打心眼兒裡認同。也就是說,把大方向掌握好了,才能談得上實現目標,否則你的努力很有可能讓你誤入歧途,而且越努力陷得越深入“芝麻開門”的密語,讓阿里巴巴找到了寶藏,但那是神話傳說。而我要撒播的“芝麻”,主要的“魔力”在於“開門”,讓姐妹們少走點兒彎路,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到達真正的富婆境界。
本來想把“富婆”一詞放在書名之中,挑釁一下社會偏見。老公說,“富婆”帶有的貶義色彩太沉重,把“富婆”這個詞放在書的標題裡,很有可能讓你的讀者看這本書時藏藏掖掖,像《花花公子》或者《花花小姐》那樣見不得人(在美國,你從報刊零售處購買了此類雜誌後,店家總是會很“體貼地”給你一個不透明的袋子)。
苦思冥想之後,決定用“財女”代替“富婆”。老祖宗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