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燕、趙永清、黃明和、章仁香與許舒博等人,多為連戰的競選智囊人物。“E世代問政聯盟”則具有強烈的本土色彩,走的是以臺灣意識為主流的李登輝路線,其成員包括陳鴻基(會長)、徐中雄、林炳坤、林建榮、林志嘉、陳根德、鄭永金、陳杰儒、翁重鈞、黃敏惠、王昱婷、劉憲同、林國龍等人。據報道,“E世代問政聯盟”部分成員在臺灣領導人大選時,便採取“非連即扁”的態度,極力主張不能讓宋楚瑜當選。選後,黨內有人多次主張連宋合作,該團體有人揚言,如果讓宋楚瑜回國民黨,他們只好選擇民進黨。後來,有些成員加入了臺聯黨,有些加入了民進黨,陳杰儒加入了無黨籍聯盟,即使留在黨內的,仍是一股與黨中央不能保持一致的本土勢力。可見國民黨內的極端本土勢力或擁李勢力,成為制約國民黨改革與重新奪回政權的重大障礙。
黨內兩種勢力的鬥爭最終導致李登輝被清除出國民黨,國民黨再次分裂。以李登輝為首的一批走“###路線”的國民黨成員出走,成立了以前國民黨成員為主的臺灣團結聯盟黨,併成為民進黨的戰略合作伙伴,也是反國民黨的一股“###”勢力。
在國民黨失去執政權後島內又一次重大選舉即2001年底“立法委員”選舉中,由於李登輝的被清除、部分國民黨本土派加入臺聯黨參與選舉及提名策略的失誤,國民黨再次遭遇重挫,從“立法院”第一大黨淪為第二大黨,失去了“立法院”的主導權。在新一屆“立法院”運作中,國民黨內仍不能高度團結,不斷有“立法委員”站在黨的對立面,與民進黨為伍,迫使黨中央不得不採取果斷措施,開除已無黨性的“立法委員”,國民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再度減少,國民黨力量繼續下降。同時,民進黨透過權力與金錢的利誘,一些國民黨老黨員、重要幹部投奔敵營。時至今日,國民黨內親李登輝的極端本土勢力並沒有完全終結,仍制約著國民黨的純潔度與發展。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領袖人物難覓
國民黨執政時曾號稱有250萬黨員,但自失去政權後,黨員更是加速流失。為重振士氣,國民黨曾在2000年底進行黨員重新登記,雖稱有105萬人登記,但對黨的認同度並不高。國民黨在2002年一次私下調查發現,真正交納黨費的黨員只有30多萬人,就是說在不到兩年內流失了70多萬黨員,與民進黨黨員從不足20萬在兩年多時間增至40多萬形成鮮明對照。
國民黨黨員的流失,一部分是投靠從國民黨中分離出來的泛藍兄弟親民黨;一部分黨員則在民進黨的拉攏下投靠民進黨,像有30年黨齡的前“交通部長”林陵三與高雄縣國民黨前黨部主委劉憲同等投入民進黨的懷抱;部分國民黨員則因對國民黨的失望而退出政黨。
國民黨領導層成員嚴重老化,缺乏青年人的參與。不論在黨的組織領導層,還是“國會”的“立法委員”,年齡普遍偏大,中青年嚴重不足,缺乏創新與活力。老化的國民黨很難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在選舉中處於劣勢。相反,民進黨領導層年輕,許多30多歲的人在黨內擔任要職,“立法委員”的平均年齡較國民黨低出許多。特別是###多次選舉幕僚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從而吸引許多年輕人的投靠與支援。儘管國民黨在黨的改造中,將“年輕化”作為重要目標,要積極爭取招募年輕人,提供青年幹部表現的機會,並制定了“青年專案”,在種公職人員選舉中,希望能保障青年名額不低於提名總額的1/4,以扭轉國民黨在青年人中的老化印象,爭取青年人的認同與支援。但這一目標並沒有達到,黨內領導層青年參與率甚低,決策層更無青年人。國民黨要浴火重生,必須走出老人政治的窠臼,給青年人創造更多的機會,發揮他們的優勢,國民黨才能煥發青春,輕裝上陣。
更嚴重的是國民黨領導層,缺乏政治領袖人物。民主政治是一場選舉遊戲之爭,政府領導權是候選人透過選票獲得相對多數或絕對多數民眾的支援來獲得。能否獲得民眾支援,需要許多條件,如候選人所屬政黨的形象與基本實力(非政黨候選人除外)、社會矛盾是否對自己有利、現政權的執政能力與經濟發展好壞、候選人個人群眾魅力與形象、外部環境等。在臺灣這種特殊的社會結構與歷史背景下,在臺灣領導人與縣市長等重大單一選舉中,候選人的個人形象與群眾魅力十分重要。國民黨在2000年島內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失敗,儘管有許多重要原因,但連戰個人形象不佳與群眾魅力不足,不可忽視。民進黨的###是具有群眾魅力的政治明星,宋楚瑜則是實力派與群眾魅力皆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