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是在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而奮鬥;蔣介石領導下的大陸時期的國民黨,曾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出過力,終因與人民勢不兩立而被打敗;蔣介石、蔣經國領導下的逃臺後的國民黨,推行專制獨裁統治而被臺灣同胞所不齒,但因發展經濟有方和最後啟動“政治革新”而或多或少留下一點名聲。更因為國民黨能夠堅持反對“###”、堅持一箇中國原則而不失中國國民黨的傳統。李登輝領導下的國民黨,執政基礎已經全面動搖,大陸政策只能激化兩岸關係的緊張,“務實外交”陷入困境。這就是中國國民黨的蛻變。
2000年3月,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失去經營50餘年的執政權後,陷入了一場更為深刻的發展危機。
腐敗統治在臺重演(1)
抗戰勝利後,臺灣同胞沉浸於重回祖國懷抱的喜悅之中。“從50年殖民地的桎梏解放出來的人民,已經興高采烈而至得意忘形”,“島民似一日千秋,又像孤兒等待著溫暖的母親般的心情等待著祖國軍隊的來臨”。然而迎來的卻是一批貪官汙吏和惡習敗紀的軍隊,國民黨政府在接收臺灣時的種種倒行逆施,給臺灣同胞帶來蔣介石與宋美齡接受歡呼新的災難,以致臺灣同胞對國民黨政府由希望轉為失望甚至絕望。
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下,臺灣同胞每時每刻都盼望回到祖國的懷抱。由於兩岸長期隔離,臺灣同胞對祖國的情況很不瞭解,尤其對國民黨政權的反動本質沒有認識,因而對國民黨的接收人員給予了英雄式歡迎。10月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兼警備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率80餘人飛抵臺灣,受到臺灣人民的熱烈歡迎。10月17日,國民黨部隊在基隆登陸,受到來自各地久候的民眾歡迎。登陸部隊進入臺北後,30萬市民夾道歡迎,並高唱《歡迎國軍歌》:臺灣今日慶昇平,仰見青天白日清;哈哈,到處歡迎,哈哈,到處歌聲;六百萬人同快樂,簞食壺漿表歡迎。10月25日,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於臺北市公會堂(中山堂)舉行,臺澎地區的受降代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擔任,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會場外的廣場上,被前來爭睹盛況的民眾擠得水洩不通,群情興奮。為了歡慶迴歸祖國,臺北市社會各界舉行了盛大的紀念遊行。全省上下,到處張燈結綵。這種熱鬧感人的場面,足以用“如醉如狂”來形容。然而,沒過多久,這種迴歸祖國的“狂喜”卻被失望、仇恨所取代。原來國民黨根本就不是他們心目中的“孫中山的繼承人、抗日英雄”,而是一群極盡貪汙腐敗之能事的官僚集團。
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加強對臺灣同胞的統治,在臺灣設定了“臺灣總督府”。總督府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於一身,掌握了對臺灣同胞生殺予奪的大權。在臺灣同胞眼中,總督府是反動、專制統治的象徵。然而,國民黨收復臺灣之初,不設省政府反設一個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於一身的行政長官公署,這套制度等於是照搬了日本治臺的“總督制”,使臺灣同胞產生了“總督制度復活”的錯覺。而國民黨反動政權在接收臺灣之初的種種腐敗行為,更令臺灣同胞極度不滿。
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後,雖然名義上給臺灣人民參政的機會,而實際上卻以臺灣人受日本奴化教育太深,又不懂中國普通話為藉口,把許多臺灣人排斥在中高階職位之外。在行政長官公署9個處的18個正副處長中,只有兩個是臺灣人;在高階公務員當中,臺籍人士所佔的比例也很小;在縣市長方面僅有3位是臺籍人士(臺北市長遊彌堅、新竹市長劉啟光、高雄縣長謝東閔),且都是曾到大陸求學或工作再返回臺灣的“半山”。國民黨從日本人手中接收過來的各金融機構和大中型企業,也均由大陸人掌控。此外,許多接收大員還在機關之內大搞“牽親引戚”的用人作風,將臺灣人從職位上撤下來,由一些毫無技能的“濫竽之輩”補缺。如農林處檢驗局局長葉聲鍾把一位具有30年經驗的臺籍技正弄走,然後由自己的姨太太來補缺;高雄市工業專修學校的一位劉姓校長,竟以不識字的岳父充任教員等等。不僅如此,即使有幸保住工作者,雖然做同樣的工作,大陸人的工資要比臺籍人高出許多,並享有後者不能享有的其他補助。久而久之,當然會引起被排擠在工作之外的失業者及受歧視者的內心不平。
國民黨到臺灣後由接收變“劫收”。從1945年10月到1947年2月,國民黨共接收日本駐臺的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