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面西,頗有個性。原來,“一直到解放初年,這裡都是尼姑庵。”現在的掌門人吳明山居士解釋說。
“這座廟宇始建於一千多年前的宋仁宗時期,也就是遼代的南京城時就有了。為供奉西方三聖的尼姑庵,故名三聖庵。”如此說來,這座小小的三聖庵足以和白雲觀、牛街禮拜寺稱兄道弟,只有始建於唐代的法源寺才能讓它甘拜下風。身居城南鬧市,歷經千年滄桑,卻幾乎被現代人遺忘,剛要為三聖庵的遭遇感到不公平,突然想到咫尺之遙的三官廟、土地廟的不得善終,三聖庵的大隱隱於市,又是不幸中的萬幸。
據吳明山介紹,這裡依然保持著千年來的基本格局,“三進院落,最後一重的正殿二層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這三佛祖;一層供奉的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只是部分原來是院落的空地,如今成了新建住宅小區的宅基地,好在整體尚存。”現在的風貌是民國初年大修時的樣子,為尊重千年來全木榫結構而始終不用鐵釘。“您仔細看,我們牆面上都不釘釘子。現在元寶形狀的琉璃瓦,還有飛簷上的‘五脊六獸’,都是民國初年篤信佛教的黎元洪大總統捐的。說來也有意思,因為離各大會館咫尺之遙,這裡還成了清末革命黨人的接頭和避難所。官府不能隨便進庵抓人,只能乾瞪眼。”
站在鬧中取靜的院落中聽流水潺潺,大有“心遠地自偏”之感。只是如今山門正中“盛世普達·菩提緣”的黑漆木牌讓人突然心生疑慮:這裡現在是幹什麼的?一位常來院中清修的傳靜居士嫣然一笑:“可食五穀,可修心潔,總之就是個結緣的地方。”據工作人員介紹,原來在21世紀初危改之後,篤信佛教的盛世普達公司老總接下曾被折騰得滿目瘡痍的院子,恢復了舊貌,“說是經營場所也不全對,宗教場所也不合適。”
現在,三聖庵的前院是素餐廳和茶室,以“菩提緣”為主題,內裡陳列著複製的敦煌壁畫和精美的佛教法器。和現在大行其道的仿葷素食不同,“其實市面上很多仿葷更費油,反而有悖健康宗旨”,這裡的素餐多是還原綠色,讓蔬菜清新淡雅地本色演出。而後院則是個名副其實的佛教文化中心,除了供奉三聖外,正殿還供奉著藏傳佛教的珍貴唐卡,淨土宗的信眾也可以找到自己心靈的皈依。而耳房則是吳掌門的居室,平日連門都不鎖,除了一套鋪蓋外,就是個小型的圖書館,來清修的師兄弟們從書架上隨意取典籍鑽研,看畢再自覺地放回去就是了。每逢週末,法源寺的高僧還會到此講課。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吃飯喝茶,這裡其他的活動都是免費的。
姻緣樹上紅線飄飄
“姻緣樹”上紅線飄飄
在問及這一帶有什麼歷史傳統時,“吾們這黑窯廠街最大的傳統,那就是地勢低,從前一下雨就變護城河了。”一位在黑窯廠街居住了一輩子、原地回遷的耄耋老奶奶,用城南地界兒特有的幽默告訴我們。
原來,黑窯廠街地勢低並非自然天成。據《帝京景物略》記載,因為在舊京香火頗為繁盛的三聖庵坐落於此,這條不長不寬的小街居然幾百年前就是青石路,這在相對破落的南城,規格就算相當高了。可連天裡絡繹不絕的來客摩肩接踵,居然讓青石路磨損下陷!比三聖庵大的名寺有的是,為什麼獨獨這座小廟如此受歡迎?
敢情幾百年來的廣大香客不光是為了看西方三聖而來,不少人原來意在後院的老槐樹。這株老樹至今已有四百三十餘歲,而種下它的人,居然是有史記載三聖庵出家前“成分”最高的一位師太。明萬曆年間,成陽公主為不能和一位自己芳心暗許的青年才俊成婚而憂鬱成疾,後來在三聖庵出家,手植此書以寄相思於風雨。還得感謝這位中國版的女聖瓦倫丁,讓這裡從此有了“燕京八景外一景”的“三聖庵裡姻緣樹”。__
這株姻緣樹至今仍健在於後院南側一隅,其枝如虯龍,分露同煙,其葉春綠到夏,夏黃到秋。四百年來,凡人有求姻緣者,取紅繩繫於此樹樹枝之上,誠心默唸愛人之名,莫不靈驗。久之,這裡落下了“天好姻緣,三聖護佑”之名,遠道來此求姻緣者絡繹不絕,結果把庵外的黑窯廠街都踩塌陷了。而此古槐樹枝上經年懸掛的紅絲線不下三千,終日迎風飄逸,成燕京一景。據騰遷前就住這裡的那位吳大爺介紹,即便是“文革”到騰遷之間的四十年時間,這裡成了大雜院,依然有心誠者跑來牽紅線。“那時候一看院子裡來了陌生人,手裡沒拿紅線得問一句,別再是小偷;拿著紅線的,沒事,來求姻緣的。”
而今天這株依舊芳華吐納的老“紅娘”遍體披紅,只是如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