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穿一件褪色的灰布長袍,臉部有些浮腫,但神態卻依然安詳。那一年,他剛剛38歲。

野心勃勃的段祺瑞和想復辟的溥儀

清末段祺瑞曾是袁世凱的親信掌握了北京政府實權的段祺瑞1918年,以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周樹人等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經歷了辛亥革命前後的大動盪、大分化之後,已經重新凝成一股新的力量。然而,當時操縱著中國命運的,卻是其他一些特殊的人物。段祺瑞就是其中之一。

段祺瑞原是袁世凱的親信,為配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成果而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因為不滿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在袁世凱垮臺後,段祺瑞復出,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實權。

幼年溥儀

小皇帝溥儀

1917年,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在北京,工於心計的段祺瑞在“府院之爭”中,戰勝了親美派總統黎元洪,又趕走了擁立溥儀復辟的軍閥張勳。在自任總理之後,段祺瑞正式宣佈對德國和奧地利宣戰。

實際上,段祺瑞之所以積極參戰,自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以“參戰”為名,向日本出賣國家利益,大肆借款,建立所謂的“參戰軍”,竭力擴充著自己的勢力。

1918年的北京,在各色人物盡情表演的大舞臺上,有一個小孩子卻常常被人們忽視。他時常騎著腳踏車,在鋸掉門檻的巨大庭院裡轉來轉去。他就是躲在紫禁城裡的清遜帝溥儀。

溥儀的確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他不僅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而且也是唯一一個當了三次“皇帝”的人。

溥儀第二次當皇帝是1917年的“張勳復辟”。當年,張勳率領“辮子兵”氣勢洶洶地進入北京城,到處叫囂著“奉還大政”。那時,北京滿大街嚷嚷著“大清復辟啦”,穿著清朝袍褂的前清遺老遺少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腦袋後面拖著已經消失了好幾年的辮子——那是他們不失時機地趕到店鋪裡訂做的。而一度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內,也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在小皇帝的心裡無疑盼望著復辟的成功。北京大學王曉秋教授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當張勳的“辮子兵”與段祺瑞的軍隊打仗時,有太監告訴溥儀說,宮裡供著的關帝顯靈了,昨天晚上幫助張勳的軍隊打仗,關帝的坐騎赤兔馬都跑出汗來了。溥儀急忙去看,說是不是真的。

可是,12歲的溥儀跟著太妃、王公、師傅、太監們高興了沒幾天,形勢就變了。段祺瑞重新執政,“辮子將軍”張勳和他那支怪模怪樣的軍隊終於被趕了出去。

經歷過這次復辟的溥儀雖然還未成年,但他也從失敗的痛苦中感受到一絲希望:看來天下渴望復辟者大有人在,他重新登上皇位的願望更加強烈了。溥儀懷著對祖先的無限崇敬痛下決心,一定要把辛亥革命奪走的東西再奪回來!

對紫禁城裡的人來說,1918年並不存在,他們稱其為“宣統十年”。他們也並不關心在那高高的宮牆外面正在發生著什麼事情,心中所想的就是兩個字“復辟”。然而,高牆外面的變化卻正在發生著。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邵飄萍“鐵肩辣手”

著名報人邵飄萍

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中,著名報人邵飄萍的名字是被經常提到的。

《京報》館舊貌

1918年10月,邵飄萍在創立新聞編譯社之後,又在北京創辦了《京報》。這張報紙的宗旨是:“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是即本報之所作為也!”為了激勵報社同人,他還揮筆寫下“鐵肩辣手”四個字,懸於報社辦公室內。

“鐵肩辣手”出自明朝楊繼盛的一副對聯,上聯是“鐵肩擔道義”,下聯是“辣手著文章”。邵飄萍非常欣賞這副對聯,特別欣賞其中的“鐵肩”、“辣手”這四個字。他將其置於報社,表明他之辦報要為民請命,要監督政府,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

位於北京宣武門外魏染衚衕的《京報》館,是《京報》業務量擴大後搬遷的報社新址。雖說這裡的住戶幾經變換,可是這座兩層的磚木結構小樓,還儲存著舊日的模樣。這棟小樓的臨街立面採用西洋式磚壁柱裝飾,大門處有古典柱式門廊,樓門的上方中央鐫刻“京報館”三個字,是邵飄萍親筆題寫。當年,為了使報刊內容更加貼近社會現實,邵飄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邵飄萍重視時政的報道,一些重大的事件均由他親自採訪、寫頭條、寫評論,能夠及時地反映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