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這不能不歸之於他的善於投機。

溫州人也是風險投機的高手。

2000年初,上海的房地產市場還不是很紅火。但溫州巨人商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頌楠卻劍走偏鋒,果斷地投資8000萬元,買進了位於武寧路231號滬西工人文化宮門前的銀宮商廈的六個樓面。許多人感到莫名其妙,對手等著看他破產,朋友為他手捏滿了汗。

陳頌楠敢如此“衝動”是有原因的,他早就對市場需求作了深入分析。他認為,滬西商鋪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和人口的大量湧入會越來越繁華。因此,只要根據滬西的人文特點營造一種休閒娛樂的氛圍,銀宮商廈一定會成為新的商業中心。

基於這種分析,陳頌楠果斷地引入“西門町”的經營理念,經營的貨品以新潮服飾、鞋帽、箱包、玩具、禮品為主,同時設有餐飲、健身、休閒等設施,著力打造滬西商業時尚天地。

三年後,經過對商鋪重新定位、裝飾後,銀宮商廈的招商活動進行得非常順利。僅一樓到四樓14000平方米的400餘個商鋪,就賣出了億元,剩下的五樓和六樓成了公司的辦公場地。

陳頌楠相信,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根據市場的需求作出準確的判斷,適度地冒冒險才是成功的關鍵。

◎ 微利是圖

大海雖然廣闊,但卻由小小的溪流匯合而成。溫州人在海邊長大,對這一點他們有深切的體會。所以到了商場上,溫州人有了近似的商業原則:微利是圖,積少成多。

溫州人認為:“微利是圖”能積少成多,是生財之道、賺錢之術。他們認為:生意場上的事情,看大而未必大,看小而未必小。溫州人能掙大錢,也絕不嫌棄小錢,他們掙錢有時是按角、分來計算的。他們響亮地喊出了“賺一厘錢也光榮”的口號,溫州人就靠這一分一厘的集腋成裘,完成了他們的原始累積,為其後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創業奠定了雄厚的資金基礎。

商魂篇(9)

溫州人的崛起是從製作小玩意開始的。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溫州人經營的幾乎全是賺小錢的買賣,如皮鞋、塑膠袋、紐扣、鉛筆、打火機、拉鍊、筷子、牙籤等等。他們賺小錢的創業精神使得他們在經營活動中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前仆後繼,推動了溫州經濟的發展。一厘利潤一根的吸管、一分利潤一支的鉛筆、二厘利潤一隻的塑膠袋、二分利潤一隻的鞋跟,很多人嫌錢太小,不值得做,但溫州人認為賺小錢是賺大錢的必要步驟。

當然,志向高遠的溫州人並不侷限於小錢之中,他們賺小錢的同時,還想方設法利用小錢賺大錢。同時他們清醒地明白: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有一位批發商在中國小商品城日用品市場經營了多年,他賣的是微不足道的牙籤,但就是這樣的小牙籤卻讓他賺到了錢。老闆自己心裡有一筆賬:每天可以批發銷售牙籤幾噸甚至十幾噸左右,以10噸計,也就是1億根左右,按100根毛利1分錢計算,每天獲利1萬元。是追求一雙筷子賺1元錢,還是追求100根牙籤賺1分錢?此溫州人毫無遲疑地選擇後者。因為前者代表著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而對於“1分錢”的生意,很多人是不願意做、也做不了的。他們在所有環節上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並且靠良好的信譽吸引回頭客,讓“薄利”和“多銷”良性互動,這樣他們就在競爭激烈的商戰中為自己找到了廣闊的“藍海”,想不賺錢都難。

溫州人“微利是圖”的另一種表現是“薄利多銷”,他們在競爭中以價格優勢招引顧客,實現“薄利—多銷—賺錢”的目標。

賺小錢不僅可以積累財富,還可以增加經驗、見識、閱歷、人情關係,培養金錢意識和賺錢能力。沒有經歷就不可能長大,溫州人就是這樣慢慢成熟起來的,不然怎麼會有今日霸氣沖天的溫州人?

有一個例子能說明積累經驗的重要性。

繁華的都市裡,在一高聳的辦公樓下邊,一個已經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在推著車子賣蛋撻。一個青年白領買蛋撻時,就與老太太閒聊。那青年白領可能混得不怎麼樣,說錢這東西真難賺,做小生意賺不了錢,自己又沒有本錢做大買賣等等。老太太聽年青人訴完苦後,用手指著路邊的石子,帶著微笑很認真地對他說:“呵呵,不難!從現在開始,你天天去撿路邊的石子,等全部撿起來再賣掉,你不就有本錢做大生意了嗎?這不要你花什麼本錢的。”

年青人對這個建議嗤之以鼻。幾年後,年青人很偶然地與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