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大臣的要求應當說是正當的,他們希望以內河漕運取代海運,透過剛剛得到疏浚的大運河,刺激國內貿易的發展,使這個屢經戰亂的國度得以生息。實際上,在永樂初年,大運河上已經出現“走私”行為,由於大運河未被限定在官用交通之內,大運河很快成為南北貿易的媒介,使得朱元璋時代死氣沉沉的國內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在大臣們眼裡,漕運對經濟發展的刺激作用遠勝於將大把來之不易的白銀無謂地拋向大海。
但是朱棣仍然執迷不悟,就在接到上書的這年冬天,他又命令鄭和進行了第六次大規模遠航。這次也是這位充滿野心的帝王生前見證的最後一次遠航。
現在,讓我們暫停上面的敘述,拿出片刻時間進行思考,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他至死不渝地把目光投向大海?那深不可測的海洋,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魔力?朱棣顯然是一個精明的皇帝,那麼在他高昂的投資背後,他期待著什麼樣的回報?一次比一次走得更遠的船隊,究竟會給他帶回怎樣的訊息?
三
有人把目光集中到一個神秘人物的消失上,而這支龐大的船隊,就是為了尋找到這個人。這個價值超過一支遠洋船隊的重要人物不是別人,正是朱棣透過四年戰爭推翻的那個皇帝——建文帝朱允。據《明史?恭閔帝本紀》記載,朱棣在攻入南京金川門的當天,“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遮蔽了建文帝的去路——他是蹈火*,還是趁亂遠逃?這個疑問一直令朱棣如坐針氈。《明實錄》披露了一條為歷代學者所忽略,卻至關重要的細節,朱棣在“六月奪嫡”,攻入南京紫禁城後,始終沒有找到王朝的玉璽。那塊“受命於天”的玉璽使朱棣陷入尷尬——它標明瞭朱允作為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政權接班人的合法性,只要朱允願意,他隨時可以以那方玉璽號令天下。可以說,那方玉璽本身就是政權。它控制著千萬顆人頭的命運,因而,它比任何金錢都重要得多。
當我試圖在史料中尋找線索,又一張地圖引起我的注意。朱棣率領大軍殺入都城南京這一天,走投無路的建文帝朱允下令燒燬宮殿,同時慌忙找來老皇帝朱元璋生前留給他的一隻鐵箱,開啟箱蓋,發現最上面是一張羊皮,羊皮中裹著一幅墨筆繪製的地圖。圖中標明乾宮旁邊古井中,有一地下通道,通往長江附近的孔廟,而另外一張地圖,則繪出以孔廟為起點,前往武昌的道路。顯然,這是朱元璋擔心孫子無力應對叔父們的挑戰,而精心為他準備的逃亡之路。這並不是實測地圖,而僅僅是一幅示意圖。作為千軍萬馬的統帥,朱元璋可以算得上半個地理學家,對江南地形的瞭如指掌,使他為他的孫子設計了一條最便捷的逃亡之路。據說,朱允在讀過這張地圖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鐵箱裡事先備好的袈裟、草鞋、僧帽、度牒、剃刀、銀錢等物,削髮扮作僧人,經由孔廟,逃出京城。 。。
第一章 地圖(3)
這幅地圖僅存於一些歷史秘錄中,除了朱允本人,幾乎沒有人見到過它的真實面目。那麼,它是否存在?這幅簡單的示意圖,是否能夠挽救這位遜位皇帝的生命?
在鄭和家鄉的一塊碑記上,我讀到如下文字:
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於祖冢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乃還記耳
我注視著《鄭和還鄉掃墓記》,既然是“奉命還鄉”,那麼,掃墓可能就只是一個藉口。或許,鄭和此次返鄉,與他率船隊下西洋一樣,擔負著秘而不宣的使命?因一個皇帝的逃亡而將自己的大部分生命託付給道路和地圖的人,究竟還有多少?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底,鄭和的朋友、太監李挺,受朱棣之命,開始偵查朱允的蹤跡。他率先從武昌羅漢寺得到有關兩位神秘僧人的線索,繼而從潯陽得到他們曾搭船由鄱陽湖南下的訊息,又從信江得知,曾有一位賣鹽商人陪伴二人,由鷹潭向南出發,有可能向福建方向行進。
李挺很快追蹤到福建泉州。至少在公元8世紀以前,泉州就已是東西方航線上的重要港口,是中國向南亞、西亞、東非地區航行的起點,在這裡,能夠見到各種膚色的商人,以各自不同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的海上經歷。泉州開元寺住持念海和尚告訴李挺,去年底,有兩位從內地來的僧人,踏上一艘*航線的商船出海。李挺相信,建文帝迫於在國內無處落腳,已經逃往海外浮生。海天茫茫,他到底要去往哪裡?
四
蒼茫的大海使追蹤者黯然止步。翻卷的白浪湮沒了逃亡者的足跡。當搜捕行動在國內幾乎窮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