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絲,我要先和你講講,什麼是蓋爾?”
“噢,好的。”
“你認為呢?”
“一個善良的無知少女。”
“蓋爾-洛克倫是一個夥伴(sidekick)。”
葉惟讀《冬天的骨頭》的第一遍就看明白,因為寫得十分清晰,相對於芮,蓋爾也是一個更好把握的人物。
原著這麼介紹蓋爾:
【蓋爾-洛克倫是芮最要好的朋友,因為懷上了弗洛伊德-朗安的孩子,不得不跟他結了婚,住在這黃褐色的房車裡,就在公婆家的旁邊。二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大家到猛獁泉旅遊,芮和蓋爾在一張野餐桌下追同一只青蛙,結果腦袋撞在了一起。兩人揉著腦袋,站起身來。從她們眼神相接的那一刻起,兩人就一直十分親密。每年空閒的時候,她們都快樂地交換衣服,聊聊夢想和對其他人的看法。蓋爾有了一個四個月大的寶寶,名叫奈德。她也新添了一層疑惑的傷逝,一種被遺棄的悲情,彷彿她眼睜睜看著這偉大的世界朝前滾滾而去,而一夜之間自己卻被困在了原點。】
最後一段話可謂把蓋爾的心態揭露得一清二楚。
而在寫作編劇學裡,芮是主人公,蓋爾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標準的sidekick。
什麼是sidekick(夥伴,搭檔,死黨)?夥伴不同於盟友,除了戲份的多寡,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是盟友因為各種原因而和主角統一戰線,可以是被迫的、利益的、不得已的;而夥伴只有一個原因,“追同一只青蛙”。
主角和夥伴有著相同的目標,在w’sb裡是找到芮的父親,過上好的生活,對女權的爭取。
看看夥伴的工作,看看蓋爾都做了些什麼:
一:夥伴追隨主角,共處的時間非常多,還會和主角在完成目標的旅途*患難,但不是故事的推動者和發起者,在整個過程中都不是任何重大轉折抉擇的來源<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夥伴通常很有自知之明,不會和主角爭功勞,所有推動故事發展的思想和力量都是主角的,但夥伴會給故事帶來各異的戲劇性,也會提供另一個層面的關注和共鳴。
所以蓋爾跟隨著芮一起尋找芮的父親,但她從來不是出主意、拿主意的人,她只是力所能及地幫助。
二:夥伴對主角絕對忠誠,簡單來說,在任何情況之下,夥伴永遠不會背叛主角。
為了芮,蓋爾什麼都可以貢獻,她丈夫的小車,她的時間,還冒著被丈夫和公婆責罵的風險。
三:夥伴不和主角擁有一樣的能力,說白了,你再有能力再了不起,你從來不會和主角一樣厲害。
華生厲害吧?福爾摩斯更厲害。羅恩厲害吧?哈利-波特更厲害。蓋爾是更加女性化的少女,她是妻子和媽媽,她有個小寶寶,她要餵奶,她有她的本事,但沒有芮的能力。
四:夥伴不會死亡。有趣的是結局時主角可以死,夥伴不會死,大概這是夥伴唯一的福利了。因為夥伴象徵著延續,如果夥伴死了就等於破壞了主角承載對社會未來的使命,也能這麼說,如果主角連夥伴都救不了,你還當什麼主角,還救得了誰?但反過來主角結局時死了,夥伴卻可以繼承主角的遺願理想,把他的傳奇講給別人聽。除非以毀滅告終的結局。
所以追尋目標的過程中,芮幾乎被打死,蓋爾毫髮未傷,她好好的照顧芮。
五:夥伴不會經歷人物成長。因為夥伴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他們的英雄,給夥伴成長經歷就會讓整個故事分散掉,也使得主角的光芒變得黯淡。如果夥伴有成長,那就不是夥伴,而是主角了,一個故事雙主角、三主角都行,但夥伴不是主角。
結局時芮完成了女權覺醒,而蓋爾依然迷茫的困在原點。
六:夥伴經常質疑主角的行為,並引發衝突,然後提供建議。因為夥伴是世界上最瞭解主角的人,主角的優點、缺點、弱點、內心、內褲尺碼……別說其他人了,比主角自己還了解。通常主角要做這件事,夥伴要不會說“這樣真的行嗎?”主角說“我只知道我一定要這麼做。”夥伴就會“哦好吧,告訴我你的想法。”夥伴要不就說“你這樣真的好嗎?”主角就會“呃讓我想想。”
蓋爾就是這樣,芮就是那樣,而蓋爾能做什麼?幫助主角吧!
七:如果這是個愛情故事,同性夥伴通常會有喜劇愛情,去呼應、烘托主角的浪漫愛情。是的,你們屎尿屁,我們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