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影評之死(3 / 6)

小說:電影大師 作者:機器人瓦力

動員,這個13歲的女孩。

這部電影始終沒有沉溺悲痛,它有很多細節讓我歡笑,特別是貝瑟尼一家那件《創造亞當》改圖版t恤,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但我真的是拍掌大笑。這個細節也讓那些用樂觀掩蓋壓抑的家人那麼真實,你能實質般感受到他們的心情,他們如何互相支援,如何把悲傷轉化為溫暖和愛,真是不可思議。

葉惟對細節的處理事實上非常周到,他清楚電影必須要告訴觀眾什麼,例如貝瑟尼的醫療資訊,一個月後就回歸大海對傷口有什麼風險,在醫生給她建議和她父母的談話中,我們得以瞭解她的康復是個困難和複雜的過程。而電影透過蒙太奇手法快速表達了這個過程,對一部分觀眾也許感覺有什麼缺失,但如果你留意場景的細節,她是不容易的。有幾個場景的貝瑟尼甚至有明顯的失眠黑眼圈,那正是她靈魂掙扎的時刻。

艾瑪-羅伯茨是個討喜的、讓人信服的女主角,相比她在她今年的另一部電影《美人魚》中演的另一個13歲女孩,她就像被葉惟施放了什麼奇幻魔法。演貝瑟尼父母的科林-費斯和海倫-亨特都有出色的演繹,雖然除了支援女兒,劇本的確沒有給他們太多的選擇,但他們抓住每個機會表現他們的複雜並在一次爭吵中爆發。

哦,我怎麼會忘記莎拉導師(梅麗莎-麥卡西),了不起的表演,了不起的人物,她是這部電影非常有效的緩衝帶。貝瑟尼的摯友阿蘭娜(謝琳-伍德蕾)忠實地發揮作用,另一位年輕女演員特麗莎-梅諾爾也讓人印象深刻,她的衝浪手角色戲份不多,貝瑟尼的競爭對手,不是那種惡毒的金髮女郎,這電影沒有一個惡棍。

《靈魂衝浪人》告訴我,葉惟保持了水準,這個18歲的電影天才是個年少輕狂的問題人物,但他真的很會拍電影。

這是不是一部有益的勵志影片?毫無疑問它是,不只是。】

……

也是在這天早上,隨著新一天的《洛杉磯時報》發售和官網更新,整個週末被葉惟熱炒的《影評之死》終於面世。

如果說艾伯特的參戰令人激動,寫出的上乘影評卻不讓人驚訝。葉惟這篇長文就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這不是典型的viy說了,更不是他在社交網站的嬉笑怒罵,哪有什麼笑話?

看著報紙和網頁的很多人突然驚醒,那些笑話是誘餌!因為這根本一點都不輕鬆,這都不知道是給誰看的……

但有些人,感到了震撼。

【影評之死——葉惟,2006-10-16

要談影評的死亡,有四個領域不得不先釐清,電影人界,學術界,影評界,觀眾界。四者之間怎麼先後排序,起什麼樣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核心問題在於他們怎麼看待電影,他們又是怎麼看電影。

觀眾界是最好介紹的了。電影絕對是最沒有藝術架子的藝術創作品之一,對於其它大部分的藝術品,人們都默契的認同觀者和評論者需要該藝術領域的一定學識,你要欣賞一幅梵高的畫作就要有油畫認知,你要評論一首肖邦的鋼琴曲也得有樂理基礎<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懂得美學,兼備史學也是需要的,正如當你閱讀一部托爾斯泰的小說。

但對電影這一領域,大眾的默契則似乎是你不需要任何的學識,就可以觀看、看懂並評論任意一部電影。

這自然是因為電影從誕生之初就被作為一種大眾商品進行販賣,它當商品比當藝術品的時間還長。後來好萊塢把這種商品變成了暢銷商品,它多數時候就是在討好觀眾。這使得日子一長,你走進藝術展館總會帶著尊重的心,你走進電影院卻多半是想“我今天能不能有個樂子就看這些拍電影的了,他們最好能。”

電影不只是商品,電影還是一門藝術,不管是大眾藝術或是什麼。我不確定是從來如此還是時至今日才如此,多數觀眾已經遺忘甚至是不屑這一點。

回溯到1960s-1970s年代,觀眾界還不是現在這樣,那也可能是美國影評界最好和最有影響力的一段歲月。一切開始於1955年著名影評家詹姆斯-艾吉去世,1958年他的影評文集出版,這是美國史上第一本影評文集,它意味影評人正式獲得知識分子的頭銜,他們寫的東西會被嚴肅對待。然後,英雄人物們應運而生。

在那個年代,《紐約客》的影評家寶琳-凱爾的一篇影評就能把一部電影推舉為偉大作品。很多新好萊塢電影因為得到她那激情銳利的吶喊,還未上映就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