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奉上今天的更新,順便給『起點』515粉絲節拉一下票,每個人都有8張票,投票還送起點幣,跪求大家支援讚賞!
柯達劇院裡一片沸騰,觀眾們持續的掌聲響完整首四分鐘的let-it-be後,片尾演職表沒有完,掌聲也還在繼續。
這部電影就像催淚版聖誕老人的禮物袋,裝滿一件件令人潸然淚下的事物。有人因為蘇茜的遇害而落淚,有人因為沙蒙家的破碎,有人則因為時間的消逝……
也許一直只是揪心,忽然聽到一句對白,或者看到一幕畫面,因而共鳴或感觸,心靈的保護殼終被銀幕打破,眼淚就止不住了。影片的情感統一造就了這個或早或晚的感動過程,一場電影下來,幾乎所有觀眾都有過熱淚盈眶。
現年47歲的老戲骨派翠西婭-克拉克森從演多年,最大的榮譽成就莫過於憑傳奇的獨立電影《四月碎片》獲得第76屆(2004)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她這次來助陣是因為支援老友斯坦利-圖齊,而且是原著粉絲。
派翠西婭和蘇茜同齡,1973年時她就14歲,這電影彷彿把她帶回那個年代,服裝、佈景、道具等各方面都無可挑剔,既是70年代風格,現在看著卻又順眼;配樂和插曲更是說不出的動人,瓊-貝茲、披頭士……真讓人感慨。
她知道電影是導演的,但這電影的表演絕對會被媒體大眾贊得最多,它好得簡直已經預訂了一個演員工會最佳群戲表演獎的提名,包括著葉惟!
有些導演有著深厚的表演功底,不是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那樣,像伍迪-艾倫以《安妮-霍爾》拿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葉惟這次演出無疑又添了一個例子,他表現得遊刃有餘,演活了“雷”並賦予了角色更多。在群戲中從容亮眼,他還只有18歲。這是最驚人的。
在一部正確的電影中,每位演員的表現都會得到加成,若然拋除這點,薩蘭登和薇姿是穩定的,裡維斯和圖齊是突破的,他們都演出了另一種戲路的自己,在她看來,都足以衝擊奧斯卡了。
特別是圖齊。那故作無辜的微笑、怪異的聲音,活生生一個變態。
反派總是容易出彩,老戲骨遇上好電影就不會差,一眾新人演員可能才是這電影最大的臺前亮點。那些少女演員的精神面貌不是兒童風格、或青少年風格,而就是獨立文藝片裡的演員,不管是不是本色表演,都那麼自信、富有層次、極具信服力。
表演有層次變化是很多有名譽的成年演員都做不了的,但一部電影裡,蘇茜、兩個琳茜都被演員塑造得情感複雜而層次分明,露絲和哈莉也有各自的層次感。克萊麗莎因為戲份少和角色情感單一,沒什麼變化,卻很有爆發力。
正是有了她們的上佳表演。故事要表達的成長變遷才現於銀幕,就算有天才導演帶領她們,要把握這些角色的內心、再細膩地演出來,那可真的不容易。
她們可都是些十幾歲的少女啊!
演小琳茜的西爾莎-羅南也就12、13歲,就這麼個小女孩,把無憂無慮的二女兒、因失去大姐而成的成熟長女、因父母失常而成的末路冒險者、破案後的傷心二妹……全都演活了。
這部電影無論好壞都會有一個里程碑,它是這些前途無量的女孩們完全或真正意義上的銀幕首秀。
“唉!”艾瑪鼓掌中嘆了一聲,帶著傲氣來,灰溜溜的走。
她不是瞎的。很早就開始張著嘴巴地觀看,這些人…這些人像不是演的。而是活在銀幕裡,讓她不得不服氣。奧爾森在開場時說的話是“謙虛”而已。這根本不在同一境界……羅南就別說了,還是人嗎…還有那個茉迪,戲份不多卻每場戲每個鏡頭每句臺詞都像是華彩。其他三人也不差,羅比以那一點戲份愣是把一個刻板的愚蠢刻薄金髮女郎演得生動,怒吼布萊恩、猶豫著撿電筒那裡讓她活過來了,好導演和好演員。
艾瑪想,自己的貝瑟尼好呢,還是蘇茜、琳茜好呢?打個平手吧…也許……
但她知道被嚇到的肯定不只是她一個,除了安娜笑嘻嘻的,阿曼達和卡米拉沒所謂,周圍那些為機會而來助陣的女孩們都快嚇傻了。瞧瞧米夏卡姐妹那可憐樣、瓦妮莎-哈金斯的僵硬笑臉,她們都知道的,加入viy幫的門檻都沒過,與這些表演天才競爭是痴心妄想!
“老天啊。”吉婭其實也很驚訝,看銀幕成像和在片場看拍攝是兩回事,麗茲在片場被葉惟罵得不少,什麼“你的想法呢”、什麼“你個榆木腦袋”,可是以現在這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