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收穫票房,也收穫了大量的奧斯卡提名和獎項,第72屆-第74屆奧斯卡,連續三年的最佳影片都是夢工廠出品。
但是,賺不了錢。
如果知道全球4。81億票房的《拯救大兵瑞恩》(7000萬製片費)只為夢工廠賺了3000萬,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了。沒有發行渠道,說好的與微軟合作建立的全新發行系統一直沒影,在很多方面,夢工廠不得不借助環球、派拉蒙來聯合發行,這樣一來利潤就沒多少了。
而且從90年代起,電影遊戲變得越來越難玩,“調研預測裡什麼都正確,最後才知道是個大錯誤”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獨立公司越發無力承受一次失敗帶來的惡果,玩這種遊戲像在賭博,結局只有兩種:功成名就,或者,傾家蕩產。
偏偏夢工廠還就喜歡砸大錢。事實上,它已經好幾次被一部電影的失敗害得要破產,2003年《辛巴達》虧了1。25億,等於一下虧掉了4部《拯救大兵瑞恩》,還能撐著,當今年以《逃出克隆島》的慘敗為首的一系列失敗發生,撐不了了。
從創立之初起,夢工廠就是電影業最捨得花錢的片商,有時候甚至是冤大頭,這是斯皮爾伯格的責任。
但卡森伯格好不了哪去。說到勤奮沒幾個人比得過卡森伯格,沒有任何節假日,每天5點起床、6點到辦公室,辦公室、飛機和各個工作地點。只是自負、好大喜功、整天要跟迪斯尼較勁、有了些成績就不可一世,這些也是卡森伯格。
沒有人喜歡不斷虧錢,尤其是商人。當夢工廠只剩下電影和動畫,兩個都高風險低收益的玩意,事情開始不妙了,保羅-艾倫也不再有耐心了,上市!他總算有了點回報,10年來沒領過任何薪水的三巨頭也算有了些分紅。但華爾街和廣大投資者被坑了。
“如果是在今天,我絕不會做娛樂業。”大衛-格芬在今年初說。
他知道些什麼的,他撒手不管也許就是心灰意冷。
12月5日,這件震驚好萊塢、震驚全世界電影業的事情被宣佈,派拉蒙母公司維亞康姆集團將以16億美元收購夢工廠!其中約4億用於承擔債務。
媒體們一時間報道瘋了,夢工廠為什麼失敗,夢工廠的前世今生,夢工廠何去何從,為什麼戲劇性的從環球變派拉蒙,對獨立電影的影響……都成為專業電影媒體最熱衷的話題。
面對媒體,三巨頭避談自己的心情,只有卡森伯格感慨了句:“即使是最傑出的人才,在今天的電影業生存都太難了。”他算是獨善其身那個,分拆了出去的、唯一賺錢的部門夢工廠動畫部仍然獨立,跟迪斯尼的爭鬥他還沒有全輸。
斯皮爾伯格很沉默,沒人知道他具體的心情。傷感?解脫?夢醒?
無論如何,斯皮爾伯格還是那個電影鉅子,為什麼派拉蒙願意用16億收購沒有動畫部的夢工廠?這一點都不划算。但有斯皮爾伯格的優先合作權,就變得划算了。不過他不再有揮金如土的歲月了,用200萬高價買下法國小說《if-only-it-were-true》改編權,再用5800萬拍成《宛如天堂》,就因為他喜歡那本小說,事情不會再這麼容易。
“我拍電影並不是為了賺錢。”斯皮爾伯格曾經如此說過,雖然他是最會賺錢的導演。
縱觀夢工廠影視部的11年,他有資格說這句話。
夢工廠就像它製作過的一部電視劇《怪胎與書呆》(1999-2000),這部只有一季18集的校園喜劇評價口碑超好,imdb-9分,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有著廣泛影響力的邪典文化,甚至出了小說,擁有無數的粉絲。
但在nbc播出時,平均只有677萬觀眾,只能排到第93位。
然後,沒有第二季了。
時間過去得越久,越多人罵nbc腰斬得太早,這是砍掉了一代神劇,砍掉了一個夢想。
夢工廠,生於金錢,死於金錢。
夢工廠的倒塌,是一次理想主義的倒塌。它是不同的,但金錢,還是這場遊戲的主宰,也許永遠都是。
現在具有規模的真正獨立電影公司,只剩獅門影業一家了。可以肯定的是,獅門與夢工廠不同,它精打細算、廣交人才,它不一下對那麼多業務感興趣,它步步為營地前進。
如果說夢工廠是富家子,大談夢想和藝術,一心爭王爭霸,改變好萊塢,結果敗家直至敗到破產;獅門就是窮小子,一點一點地攢錢發家,時刻捂緊腰包,好萊塢怎麼樣關我屁事,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