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實力強大的迪斯尼也只拿到約1億,40%。從1億中扣除掉9060萬全球發行費用(包括6740萬宣傳費、1300萬複製費、1020萬保險、運輸、關稅等費用),最後只剩約940萬調整後的毛收入。
這時可以分錢了,博偉(迪斯尼)拿走30%發行費,282萬;專案金牌製片人傑瑞-布魯克海默和巨星尼古拉斯-凱奇再一共分走30%,也282萬,那就剩376萬了,賬面上虧了8624萬,淨利潤在哪裡?
之後《極速60秒》再靠影碟賣了1。98億,但當中只有3960萬歸屬於影片,因為它只能拿到博偉家庭娛樂所有音像和dvd收入的20%版權費,其它1。584億都歸迪斯尼了,而這筆收入還得扣除1970萬的成本費用(約50%),有5%毛利分紅的凱奇拿走390萬,最後它的音像收入只有1600萬,依然虧了7024萬。
它的電視收費頻道首播版權賣了1800萬,扣除270萬給演員們和工會的後延薪酬,14。9萬成本費,約1515萬屬於影片,就算不計上拖欠的毛利分成和10%年利率,它還是虧了5509萬!
儘管影片創造了4。5億的毛收入,分淨利潤的人只能罵人。
《極速60秒》真的虧錢了嗎?當然沒有,集製片、所有發行於一體的迪斯尼集團其實從中分了一大筆錢,只不過賬面上分攤到它的各個子公司博偉、博偉家庭娛樂等裡面去而已。
布魯克海默和凱奇也從固定薪酬和毛利分成上收益豐厚。分淨利潤的人也得到了固定薪酬,所以還是皆大歡喜的,只不過不要傻乎乎地相信自己真能分錢就是了。
但是當0。9億製片費/2。37億全球票房發生在獨立電影公司上,就很艱難了,除非發行費很少。因為獨立公司沒有集團式的發行渠道,不能自己把蛋糕吃掉,最後扣著扣著,真的賺不到錢。這是獨立公司難生存的主要原因,忙活一場是給明星打工。
“我們拖垮幾家電影公司了?”布拉德-皮特和喬治-克魯尼經常這樣互開玩笑。
正因為通常沒有淨收入,當影片有淨收入,甚至還有獎金!那是多麼難能可貴,這是電影公司和電影人最容易受歡迎的方式——讓大家都高興地拿到錢。
“沒有人能從總收入中分成”則是指不管你多有名望多大牌,斯皮爾伯格、布魯克海默、漢克斯、克魯斯……沒有人能從未調整的毛收入中獲利,票房、音像、所有周邊都這樣。
只有當滿足一定條件才能分,比如影片掙回了其固定薪酬的支出,或者現在主流的達到了合同中規定好的現金盈虧平衡點。
如果平衡點定在1美元,這就意味著只要影片收回發行費,就可以開始分錢了。但這是做夢,平衡點往往定得很高,足夠製片商收回大部分的製片費。而且不但不同影片的平衡點不同,同部影片裡的不同人員的平衡點也不同。
它不是根據財務或者什麼定的,而是根據好萊塢的一句教條:“有權力的人有權制定規則。”
所以最有權力的人得到最低的平衡點,湯姆-漢克斯的可以是1美元,湯姆-斯克漢的卻要1億美元。這讓造成最大權力的人最早拿到分成,而且這部分錢還要算在其他人的成本上,使得其他人更難達到更高的平衡點。
於是權力越小的人,越不可能拿到毛收分成,因為永遠達不到條件。毛利分成的條款也淪為精神安慰和身份象徵:“我好歹有平衡點了,下一步就是最低平衡點。”
在伍迪-艾倫的喜劇《好萊塢結局》裡,他飾演的主角導演瓦克斯曼的平衡點是大牌明星的四倍,以此戲謔導演和巨星的差別。
瓦克斯曼是四倍,而葉惟沒有自己的平衡點,因為他的合同根本沒有毛利分紅的條款。
《陽光小美女》劇組裡只有漢克斯和羅伯茨有,而且都是1美元,只要調整後有1美元現金毛利,他們就能從中分走30%,各15%。這只是全球票房部分,其它音像等的部分有其它的計算。
而加里-高茲曼、艾倫-阿金、蒂姆-羅斯、梅麗爾-斯特里普、漢斯-季默是分淨利潤的人,不過數額不會多,相當於一份可能的獎金而已。葉惟個人什麼都沒得分,固定片酬是象徵性的1美元,也沒有後延工資,他要機會不要錢。
其他劇組人員也只有固定報酬與工會提成,以及高盈利後可能的獎金。
lms需要收多少北美票房才看得見淨利潤?粗略一算,[x(1-60%)-1500萬]*(1-60%)-6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