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戲。
這讓蓋爾有種怪異的錯覺,彷彿坐在自己對面的真是個製片人,也有點認真了:“《陽光小美女》的確很獨特,我們公司的前身之一‘美國電影’2001年底就買下它了,然後讓它變得更好,這兩年裡修改了有30稿。”
“哇。”葉惟驚呼的一聲,好萊塢製片廠得到一個劇本後,立項之後、投拍之前對劇本不斷修改,是一道必要的工序。
製片廠往往會找來多個編劇合力去重寫和修改,有人擅長臺詞、有人擅長場景、有人擅長角色塑造……在此之上還有一種人叫“劇本醫生”,重金邀請那些著名編劇來工作一兩個星期,把把關,提些意見。
所以一個好劇本和一個爛劇本,背後都有著一大支創作團隊。
但因為編劇工會規定,只有對原創劇本創作達50%、對改編劇本創作達33%,才有聯合署名權,也許一個劇本全部的修改編劇改動的比例加起來會超過50%,單獨開來卻不夠,最後署名的就只有原作者了。
外行人不懂的,以為劇本好壞全因為原作者一個人,其實背後不知有著多少的無名作者,幾個、幾十個都有可能。像《查理的天使》,17個;《石頭族樂園》,32個。
這也是好萊塢劇本平庸居多的原因,過於流水線生產了。
當然獨立影片的劇本一般不這樣,尤其是獨立文藝片,編劇和導演皆為同一人的電影更是如此。只能說,一旦進入了好萊塢的工業體系,凡事都有一套商業流程。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放哪裡,兩年30稿絕對是一個極高的數字,簡直堪比歷時十年修改、改了20稿的《月球漫步》。
這樣有兩種可能,一,越改越好,接近完美;二,亂七八糟,早已毀了原劇本。
“在我們接手之前,原作者邁克爾-阿恩特寫下初稿後,已經花了一年時間修改,然後才開始尋求製片。”
就是說,這個劇本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持續創作三年多了!
雖然這是好萊塢最常見的事,蓋爾還是有些感慨,又說道:“我們當初會看中它,是因為它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點子,但我們一直都覺得它的故事發展過於平淡。”
“於是我們請了一個又一個的新編劇來,為它加強故事的張力,重新設計人物,寫一些新場景,但是……”
他皺眉地嘆了聲,攤手道:“還是不夠,而且它的結局,怎麼形容呢……就像你花2個小時轉了一圈,得到的只是摔了一個跟頭。我們不要好萊塢式結局,但它沒有補償,如果有補償,它又什麼都不是了,你聽得懂吧?”
說了這麼多,蓋爾無法不問這麼一句,普通的高中生不可能聽得懂,如果這個小“製片人”不懂,那就沒什麼好繼續的了。
“我很確定你說的是英語。”葉惟頓時笑了,小姐們先生們,我不是普通的青少年,我是個惡魔!
稍微醞釀後,他繼續道:“觀眾需要補償。因為人們走進電影院,不是要去看一個真實世界,是要看一個對現實世界有所補償的世界。在那裡,英雄會戰勝壞蛋,真愛會走到一起,真理會得到宣示,公正會得到伸張……這些讓人興奮的美好渴求,只有在那個想象世界中才能實現,而生活遠遠不能滿足我們。你知道,一走進電影院,現實就該終結了。”
“現實在這裡終結”,這也是南加大電影藝術學院的校訓。
想一想,如果《肖申克的救贖》裡安迪最後逃獄時被擊斃;如果《阿甘正傳》裡阿甘最後孤獨終老,那會怎麼樣?
“哇。”這次輪到蓋爾驚呼了,他不由坐直了身子幾分,能說出這麼一番話的人,絕不是普通高中生。
“蓋爾,我知道我看著很年輕,像《渾身是勁》裡的傢伙,但你真的可以相信我,我是個專業人士。”葉惟哈哈一笑。
蓋爾不點頭都不行,繼續道:“這劇本還有其它一些問題,有幾個很有爭議的場景、人物太多、場景也轉換得很快……”
“不過我跟你說實話吧,我個人覺得它已經可以了,對結局再修改一下,讓觀眾們笑著而不是罵著離開影院,就能放心投拍了。只是公司裡的反對聲很高,而且都是些大人物,他們對這個專案已經失去耐心和信心了,不想再糾纏下去,只盼著收回劇本的成本就行。”
“那看來我要賺到了!”葉惟故作興奮的樣子,其實心裡澄明著呢,這可能是蓋爾的實話,也可能是一種推銷手段,意在讓買家覺得“焦點放棄這個專案不是因為它不夠好,只是因為辦公室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