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成為炸彈,首周只有2790萬(平均9,927),排在第2位(本週冠軍是《瘋狂躲避球》,4867萬),評價還只是勉強及格,它顯然無法大賣了。
雖說有全球市場撐著,以斯皮爾伯格+漢克斯的號召力,光在影院就收回六千萬製片費不難,但這樣不能讓任何人滿意。
其實是有些難看,在《老婦殺手》之後,漢克斯幾乎又摔了一跟頭,幸好《婚期將至》扶住了他,還給他臉上增光。
關於發掘並投資葉惟的採訪,他都接受幾個了,媒體笑稱他才是“婚禮之神”。
與此同時,葉惟登上了最新一期《娛樂週刊》的封面,帥氣的硬照以片場為主題,展現了一番他的少年導演魅力,標題是:“天才力量,葉惟”
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亞洲媒體們同樣在熱心關注著這個奇蹟、這個華裔神童,尤其是中國媒體!
主要是網路新媒體,而且不關注歐美娛樂的不會知道,2004年中文網路和全球網路都很年少,那是全民聽著《老鼠愛大米》,說著汗、暈、倒的年代。但貓撲、貼吧等諸多的熱鬧地也一片熱鬧,葉惟、葉唯、葉維吧都有著影迷粉絲的身影,還可以看到一些爭議或抹黑的聲音。
比如葉惟會不會說中文?他認不認自己是中國人?
不喜歡他的人說他絕對不懂,連自己的中文名字都不會寫吧!他有中文名字嗎?更不要說懂中國文化了,假洋鬼子,漢奸!
喜歡他的人則說,照英文資料介紹應該懂,他的中文名字就是葉惟,他爺爺是抗日戰爭的軍官,怎麼漢奸了?
而這個時候,新浪網與葉惟的經紀團隊取得聯絡想做電話採訪,得到葉惟欣然的答應。
在這天,這篇專訪也已經在網站頭版登出,獲悉的影迷粉絲們第一時間點選檢視,黑子們同時蠢蠢欲動。
……
“自嘲?”
艾伯特讀著這份《洛杉磯時報》上葉惟的影評,老眉皺了皺,回想著《大人物拿破崙》,哪裡有自嘲?這小子又不像在胡說……
想了一陣,他用手機打了過去,有點沖沖的問道:“小子,那部電影怎麼自嘲了?”
《婚期將至》首映禮上兩人就認識了,也交換了名片,平時沒有聯絡,這次老頭兒真是費解得不問不行。
“嘿,羅傑……”葉惟的聲音有些意外,“你是指《大人物拿破崙》?呃,我認為……它從頭到尾都在自嘲,一開頭拿破崙回答那小孩說‘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天啊!’他跟個小孩說影片主題,整輛校車上全是小孩,kid(小孩;戲弄)!”
“這不就是捉弄怪胎?”艾伯特又問,“你看過《歡迎光臨娃娃屋》吧,我給了它4星,同樣的青少年傷痛,同樣的怪胎失敗者,它充滿著憤怒、激情和角色的反抗,殘酷、辛辣、哲學、黑色幽默,也是導演和編劇託德-索倫茲的處女作。
而拿破崙呢?他做的所有都是自討沒趣,連他都嘲笑自己的努力,結果他突然‘酷’了!一個怪胎透過怪異的舞蹈‘酷’,觀眾為什麼這麼覺得?就像你看著一個弱智做簡單的手工,你激動地說太棒了,這只是無恥的優越和憐憫。
導演傑瑞德-赫斯,他根本沒想探討什麼,最後還要是好萊塢式幸福結局。《歡迎光臨娃娃屋》的結局是等待那女孩的是又一個悲痛的學年,多麼恆久的諷刺!拿破崙這裡,只有些不切實際的狂想。”
“拿破崙不是道恩,《大人物拿破崙》也不是《歡迎光臨娃娃屋》。”葉惟無奈的笑了聲,“它不是講青少年傷痛,它沒那麼殘酷無情,我也愛道恩,但那是很嚴肅的世界,拿破崙的世界也有真實的一面:我們糊里糊塗的就長大了。
而且它也辛辣,拿破崙也用了時光機!他也想回去80年代,在那之前,他一直做了很多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失敗了,所以他想走。這點跟《歡迎光臨娃娃屋》一樣,不是嗎?你努力了很多,卻還是一團糟。
不同的是它的幸福結局,這正是我喜愛它的原因之一,拿破崙自身事實上沒有改變,他只是有了一些希望。
他的希望是靠努力、勇氣和運氣得到的,關鍵是,你覺得書呆子能爆炸嗎?我覺得會,書呆子爆炸贏得掌聲,不是他不書呆了,是大家認識了他更多。
你知道有些電影揭開人們心中的傷疤,有些電影治癒那些傷疤。這部電影既是自嘲,也是鼓勵,以後怪胎們低落的時候,他們可以跟自己說:‘我是個拿破崙,我也可以做個拿破崙。’青少年們看這影片為什麼激動,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