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1 / 4)

3.允許孩子指出您的錯誤

儒家啟蒙經典《孝經》裡有這樣一句話:“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意思是如果一位父親有一個可以指正他錯誤的兒子,就不至於使自己陷入不仁不義中。我們身邊如果有一個可以直言指出我們錯誤的人,說明我們的胸襟受得起勸諫,同時我們人生的路也不會走得太離譜。所以,如果我們是錯的,請允許孩子幫我們指出來。

『經典事例』

很多小學都邀請交警對小學生進行交通安全知識的教育,父母普遍反映,受教育後的孩子不但自己能遵守交通規則,當父母違法通行時常常會得到孩子的指正。

一位楊先生講,有一次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他拉著女兒過馬路,路口雖然沒車,但是紅燈。他拉女兒,女兒卻站在原地不動,並說:“爸爸,不能闖紅燈。”此時,周圍的幾個人都看著他,他覺得當眾被指正很沒面子,但也沒有說什麼。不過,原準備闖紅燈過馬路的幾個人聽到小女孩這麼說,也立即停止了腳步。

這位父親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覺得沒面子,後來一想,生命比面子寶貴,還是感謝女兒。”

『教育感悟』

《弟子規》上有一句話:“善相勸,德皆見,過不歸,道兩虧。”意思是如果大家能在善行上互相勸導,雙方德行都會隨之提升,如果有一方明明有過錯,另一方卻不給他提出來,那兩個人的德行都有缺失。當然,成年人之間很少會直言相勸彼此的過失,根本原因是成年人已經聽不進去“忠言”,而且還會在心中升起埋怨。

俗語說“福在受諫”,真正有雅量接受別人勸諫的人,是真正有德行、有福氣的人。就像人走在一條路上,前面是森林,森林裡有猛虎,但這個人並不知道,而如果有一個知情的人告訴他:“你走錯路了,前面有危險,請改走別的路。”如果他接受了,就逃過一劫,否則生死難保。那麼,這個知情人無論是七旬老者,還是三歲兒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指出我們的錯誤。

『身體力行』

當孩子指正我們的錯誤時,我們應該這樣做:

1.絕不能大聲責罵孩子

父母都是成年人,已經遠離了被長輩糾正錯誤的年齡。生活中,當有人指出我們的問題時,通常都會比較排斥。所以,當孩子指正父母的時候,父母當時接受不了是很正常的,但千萬不要大聲責罵孩子,比如:“你才多大點,就敢教訓我!”當然,孩子的態度很關鍵,父母要分清孩子是在教訓,還是在勸諫。

2.如果孩子說的是對的,請不要狡辯

當孩子指正的是對的,父母千萬不要因自己的面子而狡辯。如果孩子自己很確定自己說的沒錯,父母的狡辯只會引起孩子的不尊敬,如果孩子不確定自己的正確性,父母的狡辯會誤導孩子的判斷力。所以,父母即使面子上不好受,保持沉默總比狡辯要好很多。

3.當時不能接受,也可以保留餘地

當父母想留住所謂的自尊時,不用立刻作出接受或排斥的反應,其實沉默也是接受的暗示,如果連這個都很難做到的話,沒關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也許你說的是對的,但也許是不對的,我要好好思考一下。”暫時的擱淺也比立刻反抗值得孩子尊敬。

4。 虛心接受是高尚道德的體現

如果孩子確實說的沒錯,父母當時就能接受,並說:“嗯,謝謝你,我以後注意。”看似父母失去了面子,但是贏得的是最大的尊嚴和孩子無限的敬佩。只有能這樣做到的父母,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子參考』

儘管父母有了接受孩子指正的雅量,也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

1。 引導孩子注意態度

《弟子規》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當親人有過失的時候,要勸說令其改正,但更要語氣柔軟、態度溫和。所以,孩子指正父母的錯誤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先端正自己的講話態度。

2.告訴孩子“勸諫”也要看時機

《弟子規》也說到:“諫不入,悅復諫。”意思是親人不接受,證明勸說的時機沒有把握好,不接受沒關係,等到父母心情不錯的時候再來勸說。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指正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信任”或“威信”,而這個前提是自己先做好,而且彼此關係到位,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對方改過。

3。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孩子有能力勸父母、勸別人是好事,但是父母要引導孩子,即使對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