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1 / 4)

小說:中國抗日戰爭史 作者:一半兒

一、日軍進攻緬甸的戰略計劃

(一)緬甸的戰略地位和日軍進攻緬甸的戰略企圖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北部,它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雲南相鄰,東部和東南部與寮國、泰國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英屬印度交界,面積67萬餘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緬甸地形複雜,以高原、山地為主,北接高原,南臨大海,除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下游有盆地平原外,大部系山嶽丘陵,峰巒縱橫交錯。境內山脈為中國橫斷山脈之餘脈,主要有野人山脈、東加親山脈、怒山山脈,均山勢陡峻,部隊行動困難。河流多由北向南,主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錫唐河、仰光何等,均不能徒涉。

全境大部分系熱帶季風氣候,最大之特點為潮溼與炎熱。全年氣候主要分為乾季和雨季,自11月至翌年3月為乾季,4月至10月為雨季。雨季來臨,數月連綿,瘴雨蠻煙,行軍作戰,均感困難。緬甸系多民族國家,以緬族為主,其他有克倫族、撣族、欽族、克欽族等,此外還有少數印度僑民及華僑等。大部居民信仰佛教。緬甸控制著由馬六甲侮峽進入印度洋區域的要衝,且為陸上通往中國和南亞次大陸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緬甸自19世紀80年代起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勢力範圍內的一個重要戰略基地,英國以此鞏固著它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進窺中國,挾制泰國,並以此作為英國在遠東第一軍港新加坡和馬來亞殖民地的後方基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短時間內,日軍就席捲菲律賓、泰國、馬來亞、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地。由於同盟國在這一地區接連失利,使得緬甸成為東南亞唯一未破日軍佔領的國家,戰略地位顯得日益重要。

對日本來說,緬甸是南方佔領區的西側屏障,佔領緬甸,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大陸屏障,防禦盟軍從西側反擊,而且可以緬甸為跳板,西進印度,直下中東,與德軍會師;北上可對中國西南大後方進攻,切斷滇緬公路。另外,佔領了緬甸,就可以控制印度洋,取得制海權,以有效地支援太平洋的海戰,並從海上對印度和中東構成威脅。對於同盟國特別是英國來說,在丟失了太平洋沿岸的戰略據點後,如再失去緬甸,就會失去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危及印度的安全,動搖英國在亞洲的根基。同時,中國也將失去滇緬公路。

對此,丘吉爾在1942年2月16日給緬甸總督的電報中指出:“我認為,緬甸以及同中國的聯絡在整個(東方)戰區中是最重要的一環。”'〔英〕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4卷第1分冊,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218頁。'

因此,對於英國來說,必須“守住緬甸……用它作為保衛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對於中國來說,確保緬甸安全,保持住西南的國際交通線,“使租借物資能繼續透過仰光暢通無阻地運送中國”,'〔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上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330頁。' 並打破日軍從西南包圍並進攻中國的企圖。緬甸已成為同盟國與日本法西斯所必爭之地。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時,雖然由於兵力不足,未能從一開始就進攻緬甸,但在其大本營的作戰計劃中,緬甸都是必須攻佔的至關重要的目標。早在1940年日本就明確將緬甸劃人其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其大本營對指導南方作戰的基本構想是:“攻佔遠東英美重要軍事據點香港、馬尼拉、新加坡,再將荷屬東印度群島的重要資源地,儘量控制下來,以確保能進行長期作戰的態勢。為了防備將來盟軍可能進行反攻,更必須在外圍確保必要的反擊地區。”並確定其“西面大致以緬甸作為重點保衛區域。”因為“緬甸不但是為了切斷援蔣路線,從保衛西面的角度來說,也是特別應予重視的地區。”'〔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緬旬攻略作戰》,朝雲新聞社,1967年版,第12~13頁。'

所以日軍大本營在南方作戰計劃所確定的攻佔範圍中,緬甸也明確地包括在攻佔範圍內。日軍大本營在決定對緬甸作戰時,就明確其作戰目的是:

“一、保障馬來半島作戰的側背安全;

二、切斷援蔣路線;

三、加大對印度和中國的壓力。”'〔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緬甸攻略作戰》,朝雲新聞社,1967年版,第74頁。'

(二)日軍進攻緬甸的作戰計劃及部署

緬甸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