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坦誠的赤子之心,也大為讚賞,內心慚愧——他之所以批判愚孝,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對家人忽視他的怨懟有關。
兩人一同被請到了廳堂門口,作答第三題。
第三題,是一篇策論,依舊是典故——大禹治水。當然,問的是治水,答的卻可涉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大禹治水的關鍵,在於對“堵”與“疏”的抉擇。
汪其真和劉識兩個人,均立足於“疏”,酌情於“堵”,各自做了一片策論,都寫得四平八穩,順利過關。
這才受到了周翯的接見。
汪其真清楚地記得,當週翯考評劉識後,發自內心的那種讚賞和喜歡,絕對不是因為姻親的關係。
周翯甚至以期許的語氣評價劉識,“守正之子,或成大儒之才,許是治國良將”!
果然,在不久後的院試中,劉識一鳴驚人,得了案首!
可就是這樣一個得了國子監祭酒如此高評價的人,竟然在鄉試中落榜了!
這當然不可能是因為劉識在春上得了案首之後就洋洋自得、自我懈怠了。這半年來劉識的努力,作為摯友的汪其真是在看在眼裡的。
風雨無阻、挑燈夜讀,一篇篇錦繡華章獲得了國子監夫子們的交口稱讚。
私下裡,有學子賭鄉試中舉的人時,劉識落榜的賠率是最高的,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
可事實卻就這樣真實而荒誕地發生了!
汪其真震驚、憂心,甚至連自己中舉的喜悅都被沖淡了許多。
一直以來自己崇拜追趕的人,突然在某個關卡跌了一跤,被自己意外超越,這種滋味,悲喜交加,晦澀難明,真是一言難盡。
所以,當看到劉識強顏歡笑、故作曠達化解沉重的氛圍時,汪其真立刻附和。
不過是銀子而已,哪裡比得上並肩作戰的同窗之誼!
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