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50年代初,我們的口號是“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很明顯是要以武力解決。後來,講祖國統一有兩種方式,一是武力,還有一種就是和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政策,和平統一放在了前面,而且申明武力只在萬不得已如“臺灣獨立”或外國入侵的情況下才會使用。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這一轉變是經過慎重考慮後作出的。

第二,你也許注意到了,大陸明確了今後要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有一個和平的環境。我們一直在為爭取一個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而努力,怎麼會在自家海峽兩岸搞衝突呢?我們怎麼可能一邊打仗,一邊搞建設呢?

第三,如果我們要武力解決臺灣問題,那就要渡海作戰。現代的渡海作戰,必定要動用現代化的、殺傷力極強的武器。不僅臺灣變成一片焦土,而且臨近臺灣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是大陸經濟發達區域,一旦臺海戰爭爆發,這一帶必然要遭到嚴重破壞。雖然統一了,但代價巨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實為上策。

至於第二個問題,賈亦斌明白來人說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賈亦斌與蔣經國原本感情很好,可以說是相當好的朋友。但賈亦斌起義後,蔣經國欲去賈亦斌而後快,所以怕賈亦斌記仇;二是不知道賈有沒有這個能力跟上層傳話。因此,賈亦斌說:“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大局,我會從大局出發,不會計較個人恩怨,何況經國先生對我還是恩大於怨。”至於有沒有條件去溝通,我說:“我這個人沒有別的本事,就是老實、不講假話,因而有一些朋友,應該可以溝通。”

賈亦斌也反問來人,“經國先生有沒有誠意”?來人回答:“經國先生有誠意。”賈亦斌再問,“誠意表現在什麼地方”?來人說:“一是美國人在壓經國先生,想把他換掉。美國人覺得他不太聽話,美國“抑蔣換馬”的念頭長年不散,蔣經國與美國的矛盾始終不得緩解。近幾年,美國一直暗助臺灣黨外勢力圍攻國民黨,逼蔣經國放權。二是臺灣內部也有許多不穩定因素,如老兵要求返回大陸探親的呼聲越來越高,臺北、臺中鬧得很兇,老兵們上街遊行。蔣先生說:‘他們都是我帶出來的,離鄉背井那麼多年,我怎好強壓他們的請求呢?’這些都需要同大陸接觸,所以蔣先生確有誠意,是認真的。”

“尚有餘篇惜未成”

賈亦斌將這些情況向上級作了彙報,中央領導同志還請來人帶去一封給蔣經國的信,信中表示希望“統一大業能在你我這一代人手中完成”。可惜就在蔣經國準備派重要代表再談判時,卻不幸於1988年1月14日在臺北病逝。噩耗傳來,在大陸的原經國先生部屬和舊友,無不為之震驚和悲痛。賈亦斌於次日致電蔣經國治喪委員會,表示深切哀悼。唁電中寫道:

“驚聞經國仁兄不幸逝世,悲痛莫名。回首當年,辱承吾兄知遇,屢委重任,是所難忘。抗戰期間,吾兄深懷國恨家仇,毅然帶頭參加青年軍,主持政治工作,竭盡心力。去臺以後,吾兄堅持“一箇中國”,反對“臺灣獨立”,近又作出開放臺胞到大陸探親之決策,此皆國人所稱道者也。而今統一大業尚待海峽兩岸共同努力完成之時,不意吾兄與世長辭。溪口一別,竟成永訣,於公於私,均甚痛惜。特電悼唁,尚望方良女士和其他家屬節哀。”

賈亦斌感嘆道:“蔣經國的去世很可惜,他為推進祖國統一做出了實際努力,突破了昔日蔣介石設定的禁忌,這是非常難得的。”賈亦斌始終懷疑,為什麼一切正朝著有利於統一的方向發展時,蔣經國卻突然“病故”,而此前他的身體狀況基本穩定,沒有一點徵兆,而且死的時候七孔流血。當時有人對蔣經國的死因可疑,臺灣曾出過一本小冊子——《蔣經國死亡之謎》,賈亦斌也有同感。

蔣經國的猝然去世,對原本發展勢頭較好的兩岸關係是非常不利的。賈亦斌深為痛惜。回顧賈亦斌與蔣經國將近40多年的交往,始以反帝禦侮而合,中以政見不同而分,終以和平統一而合。分合之際,演繹出賈亦斌與蔣經國一生的恩怨情仇。賈亦斌與經國先生,公誼為重,私情難忘,曾殷切希望他能在晚年為祖國統一作出歷史性的貢獻。然而天不遂人願,經國先生在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轉折時不幸去世,怎能不為之痛惜!悲痛之中,賈亦斌當時寫下了《哭經國兄》一詩,表達了他對蔣經國的深切懷念和哀思。詩云:

“萍水相逢知遇深,驟聞噩耗淚沾襟。難忘報國從軍志,時憶軫民建設心。開放探親贏盛譽,嚴防‘臺獨’最傷神。知兄此去留遺憾,尚有餘篇惜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