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序言

文/張銘清

同事李立抱著厚重的《目擊臺海風雲》大樣,放到我的案頭,十分謙虛地讓我“指正”,接著又十分誠懇地提出了讓我為他的處女作作序的要求。

我猶豫了一會,最後還是從命了。

之所以猶豫,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格。自忖序的主要作用應該有二:一是推介作品;二是介紹作者。前者要求作序者對作品有準確、權威的評價,後者則要求對作者有較為深刻的瞭解並能作出恰如其分的介紹。二者兼備,方具作序資格。但我以這個要求衡量自己,覺得差距不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雖然作為李立的同事,但與他交往不多,知人之智更是談不上,自知之明還是有一點的。我對他的瞭解僅限於文字方面。因為工作關係,我經常拜讀他的人物專訪,他做的專訪謀篇佈局取捨得當,字裡行間文采煥然,顯露出他的較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一定學養。我也曾對他的大作提出過淺薄的修改意見,他都虛懷若谷,覺得有理便欣然接受,有可商榷之處,他也會提出不同意見。從工作上的接觸中,覺得他勤奮好學,工作努力,也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他在書中寫的人和事,大多與他在做編輯、記者時的成果有關,可見他是個有心人。

評論作品,應當有專家的學養。而我只是個做對臺宣傳工作的人,離專家的標準相去甚遠,難以對此書作出權威的評論。好在對序的要求,除了對作品的評論和對作者的介紹外,還可以對有關問題加以闡發。因此,我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談一點粗淺的看法。因為一是有據可依;二是有感而發。

近年來,臺海風雲變幻,海峽波翻浪卷。臺灣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僅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關注,遍及世界的華人華僑關注,全世界人民也程度不同地向臺灣海峽投去關注的目光。箇中原委不難理解:臺灣問題程度不同地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對中國人來說,臺灣問題涉及13億中國人根本的民族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牽動著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對中國人來說,現在沒有比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更為重要,更為神聖的事了。“臺獨”已成為中國的心腹大患,臺灣問題不能和平解決,中國不能實現和平統一,直接影響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進而危及世界和平,也就不難理解世人對臺灣問題的關注了。

變幻的風雲後面有人,翻卷的波浪後面有事。人們對臺灣海峽的關注,無一不是關注相關的人和事。換言之,只有對相關的人和事有了全面、深刻的瞭解,才能瞭解臺海風雲變幻的原因,才能清楚波詭雲譎的事件的底蘊。唯其如此,對海峽兩岸的人和事,不可不察。李立同志的“目擊臺海風雲”,就是了解海峽兩岸重大事件及其相關的人和事的一個視窗。

目擊,自然並非作者本人的親見親歷,而是有關當事人的親見親歷。比如,在周恩來身邊工作過的童小鵬;與蔣經國過從甚密的賈亦斌;炮擊金門的一線指揮葉飛和石一宸將軍;為李宗仁歸來奔走的程思遠;曾為張學良將軍部下的呂正操;見證兩岸體育交往的何振梁等,都是這些重大事件的主角。其親見親歷,耳聞目睹,幾可作研究兩岸關係的歷史資料。至於兩岸秘史、“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湘江案”、“華航事件”等臺前幕後的人和事,更是兩岸間的重大事件。有的事件或過去語焉不詳,或人們聞所未聞。本書依據翔實的史料和當事人的目擊,真實可信地再現了這些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既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又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今天,我們徜徉在海峽兩岸的人和事的歷史長廊裡,放眼當今臺灣海峽,撫今追昔,真是感慨萬端。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溫故才更有助於知新。我們從“目擊臺海風雲”這扇視窗看到了歷史的煙雲,更有助於我們立於歷史厚重的基礎上審視今天的兩岸。鄧小平同志在1989年5月說過,“我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臺灣問題,恐怕看不到解決的時候了。”他的遺憾和嘆喟,言猶在耳。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續寫臺海風雲的後來人,應該思考,如何讓小平先生的遺憾,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本序作者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兼新聞局局長)

連載結束,歡迎閱讀。

蔣經國為賈亦斌主持婚禮

蔣經國曾主動為賈亦斌與譚吟瑞的婚事操勞,為他們當證婚人,並負責主持他們的婚禮。

譚吟瑞還是名人之後,她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