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臺灣海峽的鬥爭形勢,是解放金門好?還是把金門留下來?從軍事上講,解放金門已不是問題,條件已經成熟。但毛主席在錯綜複雜的形勢面前,高屋見瓴,提議把金門留下來,以便和美國作鬥爭。因為當時美國已開始勸說臺灣當局從金、馬撤軍,搞“沿海島嶼中立化”。美國企圖利用臺灣和澎湖列島在歷史上曾被日本割佔的事實,推行“劃峽而治”的陰謀,把臺灣從祖國分離出去。在這一新的形勢下,毛主席決定以民族大義為重,暫緩收復金、馬。
10月5日,毛主席指示福建前線,10月6日、7日,不打炮,蔣軍向我打炮,也不還擊,觀察兩天,再作道理。接著中央軍委指示:對金門“打而不登,封而不死”。並指出:“在目前宜減輕對金、馬的軍事壓力,使他能生存下去,促使其守而不撤。當然又要使其處於緊張狀態,拖住美國不得脫身。在必要時,仍可組織大打。總之臨機應變,主動在我,以利統一解決臺、澎、金、馬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轉變。開始,很多同志不理解,後來經過學習,慢慢地明白了。實踐證明,這一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第二次“臺海危機”:“炮擊金門”(5)
10月6日,毛主席親自撰寫的《告臺灣同胞書》,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指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美國人總有一天會拋棄你們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並宣佈暫停炮擊7天。
停炮期間,金門蔣軍趕緊裝運物資。可停炮期一到,金門蔣軍又緊張起來。我國防部又下命令,再停止炮擊兩個星期,並告金門蔣軍可以無顧慮地補充物資,以利固守。但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
10月18日,美國宣佈杜勒斯準備在21日到臺灣與蔣介石會談,美國海軍艦艇竟然放肆地入侵金門海域,為蔣軍護航。為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好惹的,中國政府是說話算數的,我於10月20日16時恢復炮擊。杜勒斯提心吊膽地到了臺灣,勸說蔣介石從金、馬撤軍。蔣介石卻憤怒地說:“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杜勒斯此行碰了一鼻子灰,他勸說蔣介石撤軍的目的是企圖託管臺灣,進一步製造“兩個中國”。這是一個陰謀,幸未得逞。
10月25日,毛主席再次撰寫《再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中國人的事情只能是我們中國人解決。一時難以解決,可以從長計議”,宣佈“逢雙日”不打炮,讓金門等島嶼“得到充分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一致對外”。
文告的發表,將臺灣當局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處境大白於天下。也宣告了中國人自己解決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從此,金門炮擊戰進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新階段,成為中外軍事史、政治史上的奇觀。美國“劃峽而治”的分裂圖謀被最終挫敗。
石一宸將軍說:金門炮戰已經過去40多年了,我現在回想起來,就像吃福建的橄欖果一樣,值得回味。的確,當年炮擊金門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比如:為什麼選在8月炮擊金門?後來為什麼“打而不登”?開始是嚴密封鎖,後來為什麼又“封而不死”?炮戰後期,為什麼打炮前先告訴對方?後來又出了“單日打雙日不打”的新鮮事,還有我們實行的“絞索政策”等,當時就有很多人“不懂”。現在恐怕還有人既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如此明確地把自己的戰略意圖和日期告知對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大概史無前例。我把這段歷史講出來,希望能引起人們去思索。我更希望的是,兩岸能儘早實現統一,臺海永遠和平,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1)
童小鵬真正參加對臺工作是在中央成立了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後,他作為其中的成員之一做了一些具體工作。當然,這以前童小鵬也一直關心臺灣問題。
童小鵬,福建長汀人。1930年,他16歲時投身革命。參加過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徵。一直隨周恩來在西安、南京、武漢、桂林、重慶等地八路軍辦事處負責秘書、機要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秘書處長、秘書長,中共代表團副秘書長。1947年3月,他回延安後,先後任中央城工部、中央統戰部副秘書長、秘書長。1958年至1966年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文化大革命”初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幹校。1973年回中央統戰部,1977年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82年退居二線,任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
童小鵬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