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四人幫"興亡 作者:希望之舟

住進了簡樸的羅斯福飯店。第二天早飯後,當我正在飯店的大廳裡瀏覽《紐約時報》時,一些人排著整齊的隊伍從我面前走過,他們目不斜視,留著短短的平頭,身著立領海藍色制服。這些人立刻吸引了我的視線。他們無疑正是新近到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引者注:當時,聯合國剛剛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到達紐約)。這些人暫時在十四層下榻,而與他們居於同一屋簷下的我,竟差點錯失良機。

正好,我還有一點時間,於是便迅速跑進電梯,按了十四層。當時我的腦子裡只是想要去看看這些面孔嚴肅的北京使者們是否保持著我五年前在臺灣所瞭解到的那些飲食傳統。他們也許正在大門口吞嚥著大餅油條──一種典型的華北早餐,說不定他們正在飯店的老式散熱器上暖著他們的茶壺呢。

電梯口站著兩位身材高大的警察和一名身著制服的侍者。〃請說明您的身份〃,一位警官對我說。我告訴了他。〃你到這裡幹什麼?〃我正含糊其辭地向他解釋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時,突然發現有一個身著睡衣的中國人,正好奇地從一扇門後探出頭來張望。我用中國俗語向他打招呼:〃你吃了嗎?〃並問他和他的夥伴們在這座美國城市裡過得怎樣。這個人警覺地抽身退了進去。

一陣忙亂之後,由後門走出一位身著短袖衫和肥褲子的瘦小男子。〃我姓劉〃,他很不自然地說,同時陪我進入一個小房間。落座後,他給我遞煙上茶,用的都是中國貨。我們夾雜著漢語、法語和英語禮貌地開始交談。我們談到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互換學生的可能(目前不太可能),以及在中美人民之間尋找共同的思想意識的可能性。談話很空洞。但雙方都未使用批評的言辭。我們沒有提到毛主席的名字。

當時我告辭出來時,這位劉先生用低而溫和的語調邀請我改日再來。

……

這次出人意料的會面,使我意識到:中國共產黨人有時也是很靈活的,他們並不完全像自己在宣傳中所說的那麼死板。而冷戰的陰影和學者的單純曾經使我完全忽略了這一點。

幾周之後,當我為了學術上的事再次來到紐約時,中國人已搬到西六十六街的另一家旅館去了。在那裡他們開始卓有成效地改變他們在持有偏見的美國人心目中的印象。我正好有幾個小時的空閒時間,於是決定再拜訪他們一次。可這回就不像上次那樣容易了,我打了大約二十個電話才聯絡上,其中有一次是把電話打到了〃中華民國(臺灣)駐美聯絡處〃(正準備撤回臺灣),一個狂怒的男子在電話中對我吼道:〃共匪們不住這兒!〃

不久,我見到了劉先生的一位助手何理良女士,她是代表團的顧問,還是代表團團長黃華大使的夫人,而黃華在數年內一直是國外任職的中國人中職銜最高的。何女士那天下午抽時間會見了我。我們用漢語和法語(當時法語是她使用的主要外交語言)交談,在場的還有代表團的二等秘書高良。高良顯得活潑健談,但她只說漢語。

蟲工木橋◇。◇歡◇迎訪◇問◇

第14節:毛澤東一度選定王洪文接班(7)

從談話中可以看出,她們已透過自己的渠道,瞭解到我正準備出版一本以中國女權運動為題材的書,而正是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熟悉了許多現在已成為〃老革命〃的人在青年時候的鬥爭事蹟。她們還得知,我是一套十六卷本的名為《紅旗飄飄》的書的合編者之一,此書是一些革命者的回憶錄摘集……

需要說明的是,那時,中美之間的大門,才開啟一條縫,來華的美國客人很少。另外,正處於〃文革〃之中的中國人,聽說維特克翻譯過《紅旗飄飄》中的一些文章,也就把她劃入了〃友好人士〃的行列。

維特克向中國方面再三說明,她為了瞭解中國的現代婦女運動,準備寫一本關於中國女權運動的書。她希望會見中國婦女領袖,作些採訪。

正因為這樣,維特克受到了訪華邀請。

維特克是這樣自述的:

何理良問我,如果她和高良為我給北京寫封信,推薦我去中國研究革命婦女和文化,我是否願意去?因為只有親眼看看中國,親口和人們交談之後,我才能避開那種僅以外國圖書館中能找到的、錯誤的或不可信的材料為依據來寫作的〃學術〃俗套。

我當然樂於接受這樣的機會。不過我也沒太把她的建議當真。幾周以後,高良給我打電話,她的聲音因激動而有些顫抖:

〃中國人民對外友協(這是當時中國政府用以與那些尚未與之建立正式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