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想要出人頭地的人都是如此,永遠在戴著腳鐐跳舞。
驕傲使人失敗
富人變窮人,並不是吃窮用窮的,往往是富了還想富,就投資,就失敗,就變窮。富人變窮,往往都是投資失誤造成的。掙錢的時候是腳踏實地,在熟悉的行業裡日積月累,財富漸漸增加,自信也漸漸膨脹,慢慢不滿足於小打小鬧了。
富人總相信自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為天下事道理都差不多,在這些富人眼裡,修茅廁是修,修摩天大樓也是修,差不多,都是磚頭加水泥;禿頭是禿,禿驢也是禿,差不多,打了傘都無法( 發 )無天;蝸牛是牛,犀牛也是牛,差不多,做起土豆燒牛肉來都一樣可口。
富人的野心與自信過度膨脹,往往註定了富人從此將會走下坡路,甚至一夜之間變成窮光蛋。富人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在雞大胯上揩油富起來的經驗,不能移植到在老虎屁股上蹭癢。如果你沒有武松的哨棍和天生神拳,勸你還是別在老虎身上打主意,老虎和雞是沒有可比性的。
因此聰明的富人總是謹慎的,他們冒險,但並不冒進,他們拼搏,但並不賭博。他們寧願別人笑他們保守,也不讓別人斥為魯莽。
每個富人都有自己的起點,富人心中都很清楚,從貧民窟出發的他從此再也不想故地重遊,更不願意被打回原形,遣送回府。然身為富人總是太貪,腦子跟不上步子,肚子跟不上眼珠子,一會兒想把喜馬拉雅山開個缺口,一會兒想把月球炸成粉末,今天想在火星上挖煤,明天想到銀河系開礦,結果當初辛辛苦苦賺的錢就這樣被扔進幻想的水塘裡泡也沒有冒一個。等富人燒退了,再準備拿錢來辦點正經事,卻發現賬戶上的數字已經為零。
富人要想富了更富,當然只有不斷投資,可富人若是以為自己是陶朱公轉世,趙公元帥下凡,幹什麼都能穩賺不虧,做什麼都能財源廣聚,那便太危險了。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對富人來說則是“自信難,不自信更難”,因為當富人富到一定程度,便很難相信自己只是一個靠殺豬賣肉起家的小販而已。
正是這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自信力,成就了富人也毀了富人。
富到一定程度,必須要吃退燒藥,否則非燒成灰燼不可。
棋壇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別,往往就在於眼光的遠近,高手能算到幾十步之後的局面,一般的人也就只能看到兩三步遠。高瞻遠矚,才能運籌帷幄,這就是素養的問題。
想賺錢就要認真賺錢,把賺錢當成職業,以專業的精神去對待財富,而不是幾個哥兒們喝醉了酒,隨便說說而已。有計劃地賺錢,是致富的必由之路。有計劃,是高素質賺錢人才的標誌之一。
人們常常將富人的成功歸結於聰明和勤奮。聰明猶如一部車的四個輪子,靈敏、結實、質量很好,車要跑得快,跑得遠,離不了這樣的輪子,我們通常所說的聰明才智,就屬於這個範疇。
但光有好輪子顯然不夠,一部好車最重要的是發動機,沒有發動機就沒有動力,再精美的汽車都只是擺設。對於人來說,發動機相當於激情、毅力,它使人產生創造的慾望,產生工作的積極性和永續性。
然而,這還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方向盤和剎車,車跑得越快毀滅得越慘。對於人來說,這些控制著人生的方向和方式的因素,就是信念和理性。
一個成功的人的素質中,聰明僅僅只是一種很表面的東西,雖然必不可少,但並不是決定因素,光有聰明遠遠不夠,如果不解決好其他問題,聰明甚至是有害的。
能夠有計劃地賺錢,就說明你擁有了方向盤和發動機。有計劃地賺錢,一步一個腳印地賺錢,所賺到的錢才是真正的錢,而不是一堆泡沫,隨時有破滅的危險。
難的是三輩子做富人
中國的傳統是子承父業,然而“崽賣爺田不心疼”,創業者打下江山,往往不出百年,就被後人敗掉,所謂“富不過三代”是一種普遍現象。生存的條件太好,很可能引起退化,不僅是肢體,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意志。
有人問一位有錢人為什麼不把財富留給兒子,他回答得很有哲理:兒子如果有出息,根本不需要這些;兒子如果沒出息,給多少也沒有用。
想想,八旗子弟,他們的老子有幾個是軟柿子?他們混到不務正業、不學無術的程度,顯然與老子給他們的好條件有很大幹系。
千金難買子孫賢,古人的觀點是,兒孫自有兒孫福。然而當爹的、當爺爺的又從來不放心,從來都想給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