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看書來
何處望神州(1)
在豪放派宋詞名家中,辛棄疾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我們對辛棄疾的瞭解也多半侷限於文學上,他的詞雄奇剛健而不失深婉雅麗,與蘇軾堪稱伯仲之間,也許因為他文學上的光輝太耀眼,很多人因此都忽略了他在南宋政治、軍事上的傑出作為。也就是說,在詞章大家身份的背後,辛棄疾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他生活在兩宋交替之際,當時金人劃江而峙,趙宋偏安一隅,離國破家亡似乎也已不遠,辛棄疾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有著強烈的憂患感和責任感, 更有著為南宋收復失地的決心,並且年輕時也屢立戰功。就當時來說,要是朝廷重用辛棄疾,他該是南宋一流的將才,然後才是個詞人。可是這位有著軍事才華的大詞人,一生命運多舛,懦弱求和的南宋朝廷並沒有完全地給他發揮全部軍事才能的機會,眼睜睜地看著軟弱的南宋失去收復中原的時機。在暮年,他只能無奈地登臨北望,空嘆神州何處,一腔報國熱忱換來的只是老淚縱橫。無望收復失地,在辛棄疾看來,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一
宋高宗紹興十年的五月十一日,辛棄疾在山東歷城,也就是現在的濟南出生,他的父親很早就逝世了。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在金熙宗皇統六年時做過譙縣的縣令,這個時候辛棄疾就跟隨在祖父身邊,開始跟亳州的劉瞻學習。劉瞻是亳州本地的飽學之士,辛棄疾在從學期間,廣泛地接觸學習了儒家的各種典籍,開始學詩作文,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祖父辛贊也是個儒士,他的言傳身教,讓辛棄疾的讀書範圍和視野不斷擴大。辛贊雖然是個出仕金國的宋人,但他仍有著自己的氣節,他始終以恢復宋朝疆土、報仇雪恥為己任。夙興夜寐竭力謀劃,志在收復故國河山計程車大夫形象,在辛棄疾兒時的心目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跡。後來辛贊從亳州任上升到開封府尹,辛棄疾跟著到了開封。辛棄疾的聰穎非一般人能比,十四歲那年就參加鄉試,順利地中了舉人。海陵貞元二年,少年辛棄疾就整理了行裝,信心十足地赴燕京參加進士考試,可是這次卻不太順利,沒有得中。三年後的正隆二年,辛棄疾再次赴京,卻還是未能如願。在當時來說,北方的很多心懷復國壯志的年輕人,在反金與報君父之仇的前景未卜的情況下,攻讀儒家經典,習詩作賦,參加科舉入仕,是不得不走的道路,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等待時機。辛棄疾就不同於一般的儒士,他雖然尊崇傳統的儒家思想,看重儒士的名義,卻絕不會只滿足於對儒家經義的解釋,他主張傳統的儒家思想要在修身之外,真正地與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在少年辛棄疾心裡,也已早立下了決心,他是絕不會做皓首窮經的酸腐儒生的,而科舉是他最快實現報國理想的路,雖然經歷了兩次失敗,他絕不會放棄。
祖父辛贊對辛棄疾的教育也是頗費苦心,曾在亳州時每每政事閒暇,就帶上辛棄疾一起登高望遠,讓他從要小立志為宋朝報家國之仇。在這種薰陶和教育之下,辛棄疾也開始對兵家的韜略之書感興趣。辛棄疾十五歲的時候,祖父辛贊就讓他在赴進士試的機會,觀察瞭解北方地區的山川地理形勢,蒐集瞭解金人內部的政治情報和軍事動向。不難看出祖父是想把辛棄疾培養成一個文武兼備有謀有略的非凡之才。辛贊這樣用心良苦地培養辛棄疾,很明顯把希望全部寄託在了自己孫子身上。可是就在辛棄疾第二次赴燕山後回來不久,辛贊就不幸辭世了,他沒能等到期待已久揭竿而起的那一天,恢復故土的願望,只能成為不能瞑目的遺憾。但辛讚的遺憾不是絕望,對辛棄疾這位文韜武略的孫子還是很有信心的,他一生不能實現的願望也許這位孫子能做到呢。
紹興三十一年時,金主完顏亮,不顧朝野的反對之聲,大規模地徵派軍隊、營造戰船,謀劃著如何攻宋,並決定當年的九月總領十萬大軍南下。完顏亮的殘酷統治,弄得漢族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是金國內部,也因為完顏亮的獨裁而引發了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糾合著其它社會矛盾,幾乎到了無法擺脫的境地。在完顏亮大肆遷軍的同時,契丹諸部已不服管制,開始謀反,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也不堪忍受繁重的賦稅而紛紛揭竿而起。正當完顏亮不顧後院起火,仍執著地率軍攻宋的前一天,金東京的留守烏祿,也就是後來的金世宗伺機發動政變,在遼陽稱帝,改年號為大定。這個時候完顏亮仍率軍南征,與宋軍作戰時一再失利,加上金國內部的###影響了軍心,很快金兵潰不成軍,失敗必不能避免。到了十一月,完顏亮讓水軍聚集在瓜州的渡口,準備孤注一擲,和宋軍決一死戰,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