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礦場上千個,全部交給中華帝國管理。
割讓西奈半島後,中華帝國對埃及的統治將更加穩固,蘇伊士運河也將得到安全保障。
奧斯曼帝國如此大禮,使得曹建很痛快的便接受了。作為回報,中華帝國埃及駐屯軍在控制西奈半島之後便停止進軍,同奧斯曼帝國以加沙走廊劃界,實現挺火。
雙方在開羅舉行的是秘密的閉門會議,簽署的停戰協定也屬最高機密,不為外界所知道。
停戰協定簽署後,奧斯曼帝**主動撤出西奈半島,退回加沙走廊。而中華帝**則高調進駐西奈半島,然後以戰線太長,兵力不足為由停止進軍。
這樣,中華帝國同奧斯曼帝國秘密實現了停火,而歐洲列強並不知道其中的貓膩。
中華帝國順利的從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戰爭中拔出腿來,抽身事外,坐觀歐洲教廷同伊斯蘭教廷之間的大戰。
中華帝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四國瓜分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北非的領地。中華帝國在埃及擋住了奧斯曼帝**西征北非的道路,算是幫了法國和荷蘭一個忙,讓他們可以安心統治北非。
表面上來看,中華帝國成為法國、荷蘭和西班牙三國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擋箭牌,埃及所處的位置也決定了中華帝國成為擋箭牌的事實。然而,凡是不能看表面。中華帝國擋住了奧斯曼帝**西征的道路,但也擋住了歐洲列強們從非洲向亞洲入侵奧斯曼帝國的道路。
非洲大陸上現如今僅僅只剩下了紅海沿岸的唯一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羅門王朝統治下的衣索比亞帝國。
所羅門帝國信奉基督教,這也是該王國一直沒有遭到歐洲列強們軍事入侵的主要原因。同時,所羅門王朝東部地區的紅海沿岸都是伊斯蘭教諸侯國,歐洲教廷一直視伊斯蘭教廷為死敵,因此衣索比亞王國成為歐洲教廷的一個重要棋子,用於牽制阿拉伯世界的擴張。
八世紀初,越過紅海的阿拉伯移民,一方面在沿海定居,壟斷印度洋上的貿易。另一方面他們深入內地,在阿特拉巴河和青尼羅河定居,建立了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豐吉王國,壓迫衣索比亞帝國。
隨著歐洲各國掀起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土耳其帝國在北非戰場上的失利,令衣索比亞帝國野心膨脹,所羅門王遂糾集軍隊,出兵東非和紅海西岸,大肆驅除阿拉伯人,佔領伊斯蘭諸侯國領土。
然而,豐吉王國背後的靠山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雖然在北非吃了敗仗,丟了整個非洲領地,但是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實力依然強大,不是一個落後的所羅門王朝能夠打敗的。
所羅門王國同豐吉王國爆發七月戰爭,在歷時七個月的戰爭中,所羅門王國一度打到了豐吉王國的都城下,但在豐吉王國在奧斯曼帝**隊的幫助下,最後反敗為勝,打敗了入侵的所羅門王**。不但如此,奧斯曼帝**為了扭轉北非戰局,選擇從東非突入,重新開啟非洲通道。而豐吉王國便是奧斯曼帝國的跳板。
所羅門王國是奧斯曼帝國重返非洲的最大障礙,為此奧斯曼帝**在阿拉伯半島集合五萬大軍,加上豐吉王國的七萬軍隊,十二萬大軍入侵衣索比亞,很快便佔領了大半地區。
奧斯曼帝國的戰略部署引起歐洲列強和中華帝國的警覺,但之前中華帝國幫助歐洲列強擋住了奧斯曼帝**開往北非的援軍,自己也損失慘重。因此,如今奧斯曼帝國入侵東非,中華帝國選擇了按兵不動。
原因很簡單,衣索比亞淪陷後,奧斯曼帝國將直接威脅中非地區,富饒的葡屬剛果王國周圍都是歐洲列強們在非洲的核心利益,歐洲列強肯定不會坐視不理,一場大戰不可避免,中華帝國在埃及和南非兩處殖民地正好可以看熱鬧,坐收漁翁之利。
果然,歐洲各國為了維護他們在非洲的殖民利益,不得不出兵救援衣索比亞。
在剛果附近的歐洲殖民國家主要是法國和英國,葡萄牙政府為此增派一萬士兵進駐剛果。法國從北非調集三萬五千軍隊,加上英國的五千殖民軍,三國組成五萬人的聯軍部隊開赴衣索比亞戰場,進駐吉馬,同後撤的所羅門國王軍回合。
兩大宗教聯軍在貝爾山下襬開陣勢,雙方一碰面,那種幾輩子的仇恨頓時迸發了出來。雙方一開戰,立馬進入白熱化。兩大宗教聯軍只打了一輪跑,只放了一輪火槍,便立馬衝到一起展開肉搏戰。
宗教的信仰可以令人發狂,兩大宗教聯軍混戰在一起,廝殺已經超過了傳統戰爭的範疇,雙方都拋棄了紳士戰爭的法則,彷彿宿命敵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