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醫師未能全部清除髒水,導致路易十三肺部發炎,並與七天後駕崩。
法國大喪,年僅五歲的兒子繼位,號路易十四。繼位後的路易十四年幼,大權歸母親安娜和首相黎塞留把持,而他則繼續在孔子學院學習。
年幼的路易十四深得中華帝國政府重視,孔子學院的教師們煞費苦心的教授他知識,用中華文化時刻影響著路易十四的身心。至於等到路易十四長大親政後,會給法蘭西王國帶來什麼影響,法國人一點警惕都沒有,或許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中華帝國在歐洲開設孔子學院的背後目的。
繼法國巴黎孔子學院建立後,一股中國熱迅速在歐洲傳播開來。
此前歐洲各國對中華帝國的瞭解僅限於當年的馬可波羅日記,以及最近的十年來中華帝國的對外殖民擴張。
事實上,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還得感謝一個外國傳教士,這就是利瑪竇。
利瑪竇於1601年,應明萬曆皇帝之詔住進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國傳教歷經艱辛,前後長達28年。利瑪竇在華期間,用了很大的精力潛心研儒家經典,李贄說利瑪竇“凡我國書籍無不,清明於四書性理者解其大義,又清明於六經疏義者通其解說,今盡能言我此間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間之禮儀。”是一個“中極玲瓏,外極樸實,”的“極標緻”之人。
早先,利瑪竇企圖從這些經典中尋找“儒耶對話”的切入點,探討用儒家思想論證基督教教義的可能性。利瑪竇認為:“中國哲學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這位博學的偉大人物,誕生於基督紀元前551年,享年70餘歲。他既以著作和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來激勵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節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斷言他遠比世界各國過去所有被認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為神聖”,“孔子是中國的聖哲之師”,因此,“中國有學問的人非常之尊敬他”。
利瑪竇認為,是為著國家未來的美好和發展而集道德教誡之大成,《四書》“是著眼於個人、家庭、及整個國家的道德行為,而在人類理性的光芒下對正當的道德活動加以指導”,《四書》“是所有想要成為學者的人必須背熟的書”。基於這種認識,他於1598年與人合作,完成了用拉丁文註釋《四書》的工作,以幫助在華的傳教士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文化。是他在16世紀的中葉,最早把儒家經典譯為西文。他把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思想傳到中國,使中國人開啟了眼界。同時他又把中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傳給了歐洲。
《利瑪竇日記》第一次向歐洲全面介紹了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歐洲人也是第一次從此書中知道中國聖人——孔子和中國文化的精粹——儒家經典。利瑪竇是歐洲漢學家當之無愧的始祖,他對於歐洲的漢學研究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由於有了這些的基礎,中華帝國的儒教傳教士們在歐洲沒有碰牆,而是順理成章的以傳授學術的名義融入了歐洲世界裡。
繼巴黎孔子學院建成後,中華帝國的傳教士們又在英國倫敦、荷蘭海牙、義大利博洛尼亞、神聖羅馬帝國海德堡、瑞典哥德堡,挪威摩爾根,以及俄羅斯帝國的聖彼得堡等地開設了孔子學院,向歐洲各個主要強國傳授來自東方的思想。
同樣,中華帝國在殖民地也積極推行儒教,到處建立孔子學院。孔子學院的校址大多數都是從之前的西班牙人教堂奪來的,形成孔子學院霸佔驅逐天主教的態勢。
與此同時,中華帝國儒教教派作為主導教派出徵國門後,帝國國內的道教教派、佛教教派也安奈不住,紛紛上書朝廷,請求國家基金支援他們出國拉攏教徒。
對此,帝國政府自然是得意樂見,隨後便成立了帝國專項基金會,擴大支援範圍,將佛教、道教等一系列宗教教派劃入帝國的思想侵略軍,投入全世界。
除了支援正統佛教和道教外,帝國國民還有不少信奉其他教派的。有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淨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它們各不相屬,教義、儀軌頗多歧異,信奉的神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還有最受崇奉的是彌勒佛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帝國境內還有相當一部分本來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他們開始信奉神武大帝,尊神武大帝鄧浩楠為神,創立神武教,也跑到帝國基金會申請資金。
對此,帝國皇帝的批覆是,尊重國民意願,宗教自由。
基金會上下官員只好無奈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