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劇場裡很冷,哈氣成霜,參加會議的人都穿著棉大衣,戴著皮帽子。可是會場的氣氛卻十分熱烈。餘秋裡在會上表揚了松遼勘探局廣大職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地質部勘探隊伍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重要的勘探成果。接著,他分析了大慶地區找油的有利條件。主要是構造很多,面積很大,油層很多;含油層位比較穩定,埋藏不算深;地層比較鬆軟,有利於鑽井。他的結論是,在這裡有可能找到較大面積的油田。

餘秋裡提出勘探工作在1960年的主要任務是:以大同鎮為中心,在葡萄花、高臺子、太平屯這幾個主要構造上,或者是從薩爾圖一直到扶余、大賚這條線上,打出一、二級含油麵積500至700平方公里,得到三個結果:打出可靠的面積;透過試油試採搞清油田的生產能力;取得反映油層性質的一套完整的地質資料。會上,從四川局設計院出差到大慶收集資料的青年技術員王毓俊發言說,薩爾圖一帶可能是大慶長垣上的油氣富集地帶。他建議在重點勘探南部葡萄花等構造的同時,可不可以把鑽探的步子向北甩得更大一些。

餘秋裡很欣賞這位年輕人肯動腦子、敢想敢說的作風。散會後,他找到小王,問他有什麼根據。小王說,前一段他收集了地質部在長垣上打的一些淺井資料,經過對比,發現薩爾圖地區的地層逐漸變淺,砂層逐漸增多。從淺部地層的變化上可以推斷,薩爾圖地區的油層可能比南部更多、更厚。餘秋裡認為這個分析有道理。在幹部大會上,他表揚了王毓俊,建議大家認真研究他的建議。

餘秋裡和張俊及石油部工作組其他地質專家交換了看法,是不是向北部大距離地甩幾口探井,偵察一傢伙。這在當時是一個解放思想、打破常規的大膽設想。因為按照一般勘探程式,一個地區打出見油井後,都是採用十字剖面布井的辦法,以2公里左右的井距依次向四周展開勘探。一方面擴大面積,一方面探明油水邊界。但餘秋裡等人設想從南部的高臺子、葡萄花地區,一傢伙甩到北部的薩爾圖地區,這個距離足有70公里。這是許多人所不敢想的。

。。

第二章 三口油井定乾坤(2)

這是一個非常形勢下的非常決策。為了進一步弄清松遼平原的石油構造,選準選好會戰的主攻方向和主戰場,1960年初,石油部黨組將松遼一帶劃分為三個探區。第一探區負責敖包塔、葡萄花、高臺子一帶的勘探;第二探區負責杏樹崗、龍虎泡地區;第三探區負責薩爾圖、喇嘛甸等地區。為慎重起見,還派第三探區黨委書記張文彬去看了井位。當時在松基3井以北的廣大地區,確定了“三口關鍵探井”:一口是位於薩爾圖構造上的薩66井,一口是位於杏樹崗構造上的杏66井,一口是位於大慶長垣最北端的喇嘛甸構造上的喇72井。

3月1日,薩66井在鑽井過程中見到了油砂。12日,在試油中噴出了高產油流。這標誌著大慶長垣高產富集區的發現,是一個新的突破,對加速會戰程序,完成會戰任務有重大意義。

繼薩66井之後,杏66井於3月17日開鑽,30日完鑽,4月8日試壓合格完井。經過試油,透過9毫米油嘴,日產原油90噸。大慶長垣最北部的喇72井,於3月28日開鑽,4月18日完鑽,噴油後用5毫米油嘴測試,日產油48噸。

這三口井的相繼噴油,證明了大慶長垣南北140公里長,東西10多公里寬的80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都有工業性油流,令人振奮地顯示出大慶油田的輪廓,而且越往北油層越厚,原油產量越高。因而,曾被譽為“三口井定乾坤”。

3月初,參加過大慶會戰第一次籌備會議的康世恩由哈爾濱回到北京,向石油部黨組彙報了籌備會情況和薩66井見油情況。餘秋裡提出,目前先按已定的部署,以高臺子—葡萄花地區為重點,分5個戰區來安排工作。但要密切注意薩66井試油情況,如果出油情況好,就要調整部署,調集力量,猛攻薩爾圖。

過了幾天,從前方傳來薩66井噴出高產油流的喜訊。石油部黨組在3月14日召開會議,分析了薩66井出油後的會戰形勢,研究調整勘探部署問題。考慮到薩爾圖地區油層厚、產量高,又地處哈爾濱與齊齊哈爾之間的濱州鐵路線上,對石油大會戰更為有利。於是,當機立斷,決定採取點面結合、先肥後瘦的方針,把石油大會戰的重點從大同鎮附近移往薩爾圖。在薩爾圖擺開主戰場,這就是當初劃分的第三探區。後來第一、二探區陸續撤銷。

曾參與作出“揮師北上”決策的第三探區黨委書記張文彬,後來談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