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全勝後阿登納
同杜勒斯的第一次見面。杜勒斯為這次選舉的結果向阿登納表示了衷心的祝
賀。他告訴阿登納,在歐洲有一個能夠作出堅強而果斷決策的政府是重要的,
這將會創造同美國人緊密而良好地進行合作的可能性。許多小國政府是隨大
流的。美、德兩國政府應該對政治發展發揮指明方向的影響。
阿登納由衷感激杜勒斯對他如此的理解和信任。
杜勒斯和艾登同意了阿登納對舉行這樣一次會議應注意的必要性問題的
看法。在與法國商議後,四國取得了一致。
阿登納的苦心呼籲得到了收效。1954 年1 月25 日,美英法蘇四大國柏
林會議一開始,杜勒斯就在接受莫洛托夫所建議的議程之後,表示他主張優
先討論德國問題和奧地利問題。皮杜爾和艾登也立即跟上,說希望“儘快地
轉入重要性的事務”,避免一連數月的辯論議程而把會議拖延下去的危險。
西方三國立場的統一,成功地使蘇聯回到集中討論重新統一德國這個雙方糾
纏了很久的問題上。阿登納認為這是對蘇的一個巨大勝利。
柏林會議進行中,艾登和莫洛托夫各提出了一個德國計劃。
艾登計劃與德國聯邦議院在1953 年6 月10 日提出的要求大致吻合,代
表了西方三國包括聯邦德國對德國統一的立場觀點,包括了下列要點:
1.進行全德的自由選舉;
2.召開經過選舉而產生的國民議會;
3.草擬憲法和準備有關締結和約的談判;
4.透過憲法併成立負責談判和約的全德政府;
5.和約的簽署和生效。
艾登計劃的出發點是,必須以自由選舉作為統一德國基礎上的第一步。
只有透過自由選舉才能產生國民議會,才有權利制定憲法,並在憲法的基礎
上成立起合法政府,最後由合法的全德政府和談,締結對全德具有約束性的
和約。
莫洛托夫對艾登計劃進行了極其尖銳的抨擊,他認為它沒有給德國以足
夠的自由。莫洛托夫的理由是:這是按照西方計劃組成的德國政府,由於隨
即它要受到加入歐洲防務集團的約束,它就已元權決定有關兩個德國的問
題。
莫洛托夫旋即提出了他的四點計劃,其內容與艾登恰好相反,其順序是:
先讓兩德代表共同擬定和約,由兩德議會組成臨時政府,再由臨時政府負責
全德選舉,最後組成統一後的全德政府。莫洛托夫還提出,在舉行全德選舉
前要先撤出佔領軍,選舉後德國還要做到“不結盟”。
莫洛托夫等於是重提了1952 年蘇聯人在照會中所談到的中立化的觀
點,他的建議遭到西方一致反對。西方反駁道:“如果選舉前撤出軍隊,西
方就無法有效監督選舉的進行;而且,德國是否結盟則應由統一後的德國自
行來決定,他國無權干涉。”雙方堅持己見,會談又無果而終。柏林會議唯
一的成果是,四大國達成一項在日內瓦召開一次關於亞洲問題國際會議的協
議。
阿登納自始至終都關注著會議的進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飛返華盛頓
途中,在德國機場稍事停歇。他向阿登納通報了柏林會議進行的情況。阿登
納大大地鬆了一口氣,西方國家沒有“出賣”聯邦德國。
杜勒斯告訴阿登納,柏林會議是很說明問題的,因為俄國人表明,他們
決不打算放棄他們佔有的任何東西,而是相反試圖得到更多的東西。蘇聯當
權者害怕西方所理解的那種自由。
杜勒斯說,他曾在一次私人談話中與莫洛托夫談到了凡爾賽條約。當時
他講,不能允許凡爾賽條約重演。而莫洛托夫的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