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按說抓鬮這事沒譜,能不能入閣全看運氣,但這一次,幾
乎所有的人都認定,有一個人,必定能夠入閣。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錢謙益。 《三國演義》到了八十回後,猛人基本都死絕了,稍微有點名的,也就是姜維、劉禪之
類的雜魚。明末倒也湊合,還算名人輩出,特別是幹仗的武將,什麼袁崇煥、皇太極、張獻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別是崇禎年間,十幾年裡,文臣無數,光內閣大臣就換了五十個,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歷史的,估計也不認識,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錢謙益。
錢謙益,字受之,蘇州常熟人,萬曆三十六年進士,名人,超級名人。 錢謙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於,他有個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關於這個人的是是非非,以後再說,至少在當時,他就很有名了。 因為他不但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且是東林黨的領導。閹黨倒臺,東林上臺,理所應當,
朝廷裡從上到下,基本都是東林黨,現在領導要入閣,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連錢謙益自己都認為,抓鬮只是程式問題,入閣只是時間問題,洗個澡,換件衣服,
就準備換單位上班了。 可這世上,越是看上去沒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1635' 作弊 錢謙益入內閣,一般說來是沒有對手的,而他昀終沒有入閣,是因為遇上了非一般的對
手。 在崇禎十餘年的統治中,總共用過五十個內閣大臣,鑑於皇帝難伺候,下屬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幹了幾個月,就光榮下崗。 只有兩個人,能夠延續始終,把革命進行到底,這兩個人,一個是周延儒,一個是溫體
仁。 雖然二位兄弟在歷史上的名聲差點(奸臣傳),但要論業務能力和智商,實在無與倫比。 不幸的是,錢謙益的對手,就是這兩位。 之所以要整錢謙益,不是因為他們也在吏部候選名單上,實際上,他們連海選都沒入,
第一輪幹部考察就被刷下來了。 海選都沒進,為什麼要坑決賽選手呢? 因為實在太不像話了。 海選的時候,錢謙益的職務是禮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禮部左侍郎,溫體仁是禮部尚書。 同一個部門,副部長入閣,部長連決賽都沒進,豈有此理。 所以兩個豈有此理的人,希望討一個公道。 在後世的史書裡,出於某種目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的歸類都是奸臣,也就是壞人。但仔
細分析,就會發現,至少在當時,這兩位壞人,都是弱勢群體。 在當時的朝廷,東林黨勢力極大,內閣和六部,大都是東林派,所以錢謙益基本上算是
個沒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溫部長和周副部長認為,讓錢副部長就這麼上去,實在太不公平,必須鬧一鬧。 於是,他們決定整理錢謙益的黑材料,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找到了一個破綻,七年前的破綻。
七年前(天啟元年) 作為浙江鄉試的主考官,錢謙益來到浙江監考,考試、選拔、出榜,考試順利完成。 幾天後,他回到了北京,又幾天後,禮部給事中顧其中上疏彈劾錢謙益,罪名,作弊。 批判應試教育的人曾說,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進士科舉,罪大惡極。 我覺得這句話是不恰當的,因為客觀地講,高考上榜的人,換到明代,昀多就是秀才,
舉人可以想想,進士可以做夢。 '1636' 明代考完,如果沒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處級(舉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學
畢業,如果沒有意外,且運氣好點,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進士考試,每三年一次,每次錄取名額,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現在高考,每年
兩次,每次錄取名額…… 所以總體說來,明代的進士考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高考+公務員考試+高階公務員選拔。 只要考中,學歷有了,工作有了,連級別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擠破頭,怕擠破頭,
就要讀書,讀不過,就要作弊。 鑑於科舉關係重大,明代規定,但凡作弊查實,是要掉腦袋的。但由於作弊前景太過美妙,所以作弊者層出不窮,作弊招數也推陳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為四種。 昀初級的作弊方式,是夾帶,所以明朝規定,進入考場時,每人只能攜帶筆墨,進考場就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