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有種,回頭跟祖寬決戰。
是的,上面這句話是不靠譜的,張獻忠先生從來不會違反常規,他之所以回頭跟祖寬決戰,因為在逃跑的路上,遇上了兩個人——李自成、高迎祥。 人多了,膽就壯了,張獻忠集結數萬大軍,在龍門設下埋伏,等待祖寬的到來。 '1710' 張獻忠的這個埋伏,難度很大,因為祖寬太猛,手下全是關寧鐵騎,久經沙場,“發一聲喊,伏兵四起”之類的場景,估計嚇不住,就算用幾萬人圍住,要衝出來,也就幾分鐘時間。 面對困境,張獻忠同志展現了水平,他決定,攻擊中間。 利用突襲,把敵軍一分為二,分而擊破,這是唯一的方法。 單就質量而言,他的手下實在比較一般,但正如一位名人所說,有數量,就有質量,他集結了十倍於祖寬的兵力,開始等待。 不出所料,祖寬出現了,依然不出所料,他沒有絲毫防備,帶領所有的兵力,進入了埋伏圈。 張獻忠不出所料地發動了攻擊,數萬大軍發動突襲,不出所料地把關寧軍衝成了兩截。 接下來,就是出乎意料的事了。 他驚奇地發現,雖然自己的人數佔絕對優勢,雖然自己出現得相當突然,但從這些被包圍的敵人臉上,他看不到任何慌張。
其實張先生這一招,用在大多數官軍身上,是很有效果的,對關寧軍,是無效的。這幫人在遼東,主要且唯一的工作,就是打仗,見慣大場面,所謂伏兵,無非是出來的地方偏點,時間突然點,隊伍分成兩截,照打,有啥區別?
特別是祖寬,伏兵出現後,他非但沒往前跑,反而親自斷後,就地組織反擊,而他手下的關寧軍,似乎也沒有想跑的意思,左衝右突,大砍大殺,戰鬥從早上開始,一直打到晚上,伏兵打成了敗兵,進攻打成了防守,眼看再打下去就要歇菜,撒腿就跑。
前後三戰,張獻忠損失極為慘重,死傷無數,被打出了毛病,據說聽到盧象升、祖寬的名字就打哆嗦。 河南不能呆了,他率領軍隊,轉戰安徽。 相比而言,高迎祥、李自成的遭遇,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只有更慘,沒有昀慘。 高迎祥第一次遇見盧象升,是在汝陽城外。
據史料記載,當時他的手下,有近二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