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2 / 4)

無言,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已經收不住了。 此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事實真相即將大白於天下,除了王之寀。 初審成功後,張差案得以重審,王之寀也很是得意了幾天,然而不久之後,他才發現,自己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張差裝瘋非常拙劣,為碗飯就開口,為何之前的官員都沒看出來呢?

思前想後,他得出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論:他們是故意的。 第一個值得開疑的,就是首先審訊張差的劉廷元,張差是瘋子的說法,即源自於此,經過摸底分析,王之寀發現,這位御史先生,是個不簡單的角色。 此人雖然只是個巡城御史,卻似乎與鄭國泰有著緊密的聯絡,而此後複審的兩位刑部郎中胡士相、嶽駿聲,跟他交往也很密切。 這似乎不奇怪,雖然鄭國泰比較蠢,實力還是有的,畢竟福王受寵,主動投靠的人也不

少。 但很快他就發覺,事情遠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 因為幾天後,刑部決定重審案件,而主審官,正是那位曾認定劉廷元結論的郎中,胡士

相。 胡士相,時任刑部山東司郎中,就級別而言,他是王之寀的領導,而在審案過程中,王主事驚奇地發現,胡郎中一直閃爍其辭,咬定張差是真瘋,遲遲不追究事件真相。 一切的一切,給了王之寀一個深刻的印象:在這所謂瘋子的背後,隱藏著一股龐大的勢

力。 而劉廷元、胡士相,只不過是這股勢力的冰山一角。 但讓他疑惑不解的是,指使這些人的,似乎並不是鄭國泰,雖然他們拼命掩蓋真相,但

鄭先生在朝廷里人緣不好,加上本人又比較蠢,要說他是後臺老闆,實在是抬舉了。 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王之寀的感覺是正確的,站在劉廷元、胡士相背後的那個影子,並不是鄭國泰。 這個影子的名字,叫做沈一貫。 '1361' 就沈一貫的政績而言,在史書中也就是個普通角色,但事實上,這位仁兄的歷史地位十

分重要,是明朝晚期研究的重點人物。 因為這位兄弟的昀大成就,並不是搞政治,而是搞組織。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工作期間,除了日常政務外,他一直在幹一件事——拉人。 怎麼拉,拉了多少,這些都無從查證,但有一點我們是確定的,那就是這個組織的招人

原則——浙江人。

沈一貫,是浙江四明人,在任人唯親這點上,他和後來的同鄉蔣介石異曲同工,於是在親信的基礎上,他建立了一個老鄉會。 這個老鄉會,在後來的中國歷史上,被稱為浙黨。 這就是沈一貫的另一面,他是朝廷的首輔,也是浙黨的領袖。 應該說,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你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樣一點: 在萬曆年間,一個沒有後臺(皇帝),沒有親信(死黨)的首輔,是絕對坐不穩的。 所以沈一貫幹了五年,葉向高幹了七年,所以趙志皋被人踐踏,朱賡無人理會。 當然,搞老鄉會的絕不僅僅是沈一貫,除浙黨外,還有山東人為主的齊黨,湖廣人(今湖北湖南)為主的楚黨。 此即歷史上著名的齊、楚、浙三黨。 這是三個能量極大、戰鬥力極強的組織,因為組織的骨幹成員,就是言官。 言官,包括六部給事中,以及都察院的御史,給事中可以干涉部領導的決策,和部長(尚書)平起平坐,對中央事務有很大的影響。 而御史相當於特派員,不但可以上書彈劾,還經常下到各地視察,高階御史還能擔任巡撫。 故此,三黨的成員雖說都是些六七品的小官,拉出來都不起眼,卻是相當的厲害。 必須說明的是,此前明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中,雖然拉幫結派是家常便飯,但明目張膽地搞組織,並無先例,先例即由此而來。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謎團。 早不出來,晚不出來,為何偏偏此時出現? 而更有趣的是,三黨之間並不敵對,也不鬥爭,反而和平互助,這實在是件不符合傳統的事情。 存在即是合理,一件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 有一個理由讓三黨陸續成立,有一個理由讓他們相安無事。是的,這個理由的名字,叫做東林黨。

'1362' 無錫的顧憲成,只是一個平民,他所經營的,只是一個書院,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書院可以藐視當朝的首輔,說他們是木偶、嬰兒,這個書院可以阻擋大臣復起,改變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