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有狂妄資本的傢伙。 李如松的實力 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發生叛亂,萬曆雖然已經修養五年,且一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
事,然而叛亂逐漸擴大,眼看不管是不行了,便下令出兵平叛。 戚繼光已經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指揮官自然是李如松,於是萬曆命令,任命李如松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前去平叛。 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任命,所謂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並非是陝西一省的軍事長官,事實上,他帶領的,是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各省的援軍,也就是說,只要是平叛的部隊,
統統都歸他管,不受地域限制,權力極大,類似於後來的督師,即所謂的平叛軍總司令。
而在以往,這種大軍團指揮官都由文官擔任,以武將身份就任提督的,李如松是第一個。
'1192'
得到這一殊榮的李如松著實名不虛傳,到地方後一分鐘也不消停,就跟當地總督幹了起來,不服管,合理化建議也不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兵部尚書石星看不下去,先去信勸他收斂點,結果李如松連部長的面子也不給,理都不理,石星氣得不行,就告到了皇帝那裡。
可是皇帝也沒多大反應,下了個命令,讓李如松注意影響,提督還是照做,跟沒說沒兩樣,石星丟盡了面子,索性也不管了,只是放話出來:紈絝子弟,看他如何平叛!
然而石星大人明顯忽略了一個問題:紈絝子弟,就一定沒有能力嗎?
紈絝子弟李如松去寧夏了,在那裡,他遇到了叛軍,還有麻貴。
麻貴,大同人,時任寧夏總兵,和李如松一樣,他也是將門出身,但要論職業發展,這兩人實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早在嘉靖年間,這位仁兄就已經拿儀上陣拼命了,打了若干年,若干仗,到了隆慶時期,才混到個參將,然後又是若干年,若干仗,到萬曆年間,終於當上了大同副總兵,萬曆十年(1582)修成正果,當上了寧夏總兵。這一路走來,可謂是一步一個坑,吃盡了苦,受夠了累。
人比人,那真是氣死人,看人家李如松隨便晃晃,三十四歲就當上了山西總兵,現在更是搖身一變,當了討逆總司令,跑來當了自己的上司,麻貴的心裡很不服氣。
可還沒等他老人家發作,李如松就發火了,剛來沒幾天,就把他叫去罵了一頓,還送了他一個特定評價:無能。
這句話倒不是沒有來由的,李如松到來的時候,叛軍首領啺菀咽賬醴老擼�聳丶岢牽�楣笠慘呀�峭磐盼ё。�⑷找共煌9ゴ潁��獍錙丫�苡械閿財��〈蛐∈兀�蟠虼笫兀�骶�誄竅祿斡屏稅敫齠嘣攏�春廖藿�埂!�
麻貴打了多年仗,是軍隊的老油條,且為人高傲,動輒問候人家父母,平時只有他罵人,沒有人罵他。
但這次捱了罵,他卻不敢出聲,因為他清楚眼前這個人的背景,那是萬萬得罪不起的,而且他確實攻城不利,一口惡氣只能咽肚子裡,苦著臉報告李司令員:敵軍堅守不出,城池高大,十分堅固,實在很難打,昀後還畢恭畢敬地向新上司請教:我不行,您看怎麼辦?
'1193'
雖然麻貴識相,但李公子脾氣卻著實不小,一點不消停,接著往下罵,麻貴一咬牙,就
當是狗叫吧,罵死也不出聲,等到李如松不罵了,這才行個禮準備往外走,卻聽到了李如松的昀後一句話: 你馬上去準備三萬口布袋,裝上土,過幾天我要用。 攻城要布袋作甚?麻貴不知道為什麼,也不敢問為什麼,但有一點他是知道的,如果幾天後沒有這些布袋,他還要挨第二次罵。 幾天之後,李如松站在三萬口土袋的面前,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下達了簡潔的命令——堆。 麻貴這才恍然大悟。 李如松的方法並不神秘,既然敵城高大,難以攻打,那就找土袋打底,就好比爬牆時找兩塊磚頭墊腳,夠得差不離了就能翻牆,簡單,卻實在是個好辦法。 就這麼一路往高堆,眼看差不多了,當兵的就踩在布袋堆上往城頭射箭,架雲梯,準備登城。 但城內的叛軍首領啺菀膊皇淺運氐模�苡辛較倫櫻�誄峭芳芷鴰鶓諭妒���苯雍浠韃即�焉系氖勘��蟯肆嗣骶�慕�ァ!�
敵人如此頑強,實在出乎李如松的意料,於是他派出了自己的弟弟李如樟,在深夜發動進攻,李如樟也沒給哥哥丟臉,領導帶頭爬雲梯,無奈叛軍十分強悍,掀翻雲梯,打退了明軍,李如樟同志自由落體摔傷,好在並無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