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毅雖然年青,可善戰之名天下共知,功績標榜,各路諸侯也推他坐在上座,位於袁術之側,對此劉毅自是謙虛退讓,可大家一心也只得就座,雖然他心中並不在意這些,但以此年紀能得眾人一致推許足見這幾年劉毅的實力有了長足的發展。
“我大漢自高祖皇帝開國以來,至今已歷四百載,國威昌隆,四方敬服;如今董賊逆天而行,使得朝綱敗壞,天子蒙塵,必為天下共誅之、共討之;今得孟德仗義相招,各位俊彥雲集一處,必將為我漢室除汙去穢,復之正統,適逢其會,何其之幸也!”說話之人聲若洪鐘,抑揚頓挫,正是北海太守孔融,他乃是孔子之嫡孫,文名稱著於大漢,首先作此討逆之言,倒是恰如其分。
“文舉公言之有理,今rì我等與此齊會,便是要澄清寰宇;如今各路諸侯合兵一處,聲勢浩蕩,董賊也必知之,其人雖大逆不道,可手下士卒卻是jīng銳無匹,我等當先推舉一盟主,號令三軍,方能與之相抗,此乃當務之急,還請各位詳加斟酌!”曹cāo出言道,他心中其實與劉毅一般想法,對於董卓的戰力有著很深的憂慮,聯軍若無統一指揮,無異於一盤散沙,怎能與之相敵?
“此番既是孟德召集義軍,他又素來能征慣戰,且世代為漢室之臣,正可擔當此任!”出言的乃是濟北相鮑信,他與曹cāo素來交好,故此才會有如此言語,不過曹cāo確是也有擔當盟主的條件。
劉毅聽了心中一愣,怎麼盟主人選還有爭執?不就是那渤海太守袁紹嗎?不過隨即也就釋然,這聯軍的盟主可是大增聲望,對於將來的發展也是極有好處,怎麼會沒有人爭奪?想來袁紹能當上盟主也是各路諸侯妥協的結果,絕非什麼眾望所歸。劉毅對此倒不是沒有興趣,只不過他知道以他的家世當是無此可能,也就只能熱鬧。
“此次會盟既是cāo所召集,自然不應擔當此位,謝過鮑兄好意,還是請大家另推賢能!”曹cāo對鮑信報之一笑,出言道。
“燕郡郡守劉毅劉朗生文武雙全,當rì在京中便極得先帝賞識,後又揚威異族,數敗黃巾,更是陣斬張晃,勇略無雙,以此人物豈不正可為我聯軍之帥?”公孫瓚長身站起,爽朗說道,他也知在座諸人之中以袁紹最適合擔當此任,不過他與袁紹不和,心中不願,這才把劉毅推了出來,一來希望能賣劉毅一個好處,而來也是顯示自己一心為公,絕無他念,此人心機倒也頗為深沉。
此語一出,眾諸侯議論紛紛,劉朗生領軍為將之才固足,可這盟主之位卻非僅憑此一點,他不過出身上黨一紈絝,(當年張揚為劉毅舉孝廉之事並未提及他的流落之事,故此世人口口相傳,劉龍的很多事蹟也按在了劉毅身上,對此蔡琰極為不滿,劉毅卻不以為意。)若為諸侯之帥豈不為董賊所笑?不過這話只能想想,卻是不便當面說出,只有曹cāo與劉毅目光相觸,饒有意味的一笑,似有深意。
“公孫伯圭,老子沒招惹你吧,你這哪裡是捧我,害我還差不多。”對於公孫瓚的“好意”,劉毅一點也不接受,自己不過是他用來攪局的,單論自己出身就是絕無可能,當下朗聲言道:
“以毅之資歷,本不應與各位同列,只是毅上受天恩,如今董賊造逆豈能坐視,即使孟德兄不相邀,討伐董賊,朗生也會不請自來!在下心中只有漢室興亡,豈有他想?盟主之位,干係重大,非才名具備者不能擔當!袁本初四世三公,聲望著於四海,在西園與朗生分屬同袍,其人急功好義,又長於軍略,除本初兄之外,宇真還想不出尚有何人能擔當此位!”這番話劉毅說得是慷慨激昂,既謙虛抑己,又表現出一片為國之心,各路諸侯都為之點頭,袁紹也是報以微笑。
之所以如此力推袁紹,除了將自己撇開之外劉毅不是沒有想法,此倘討伐董卓,必將是大戰連場!劉毅應可算是在場諸人中唯一一個沒有忠於漢室想法的人,其餘不論心中作何計較,總是有朝廷的地位,參加聯軍劉毅的目的就是撈取政治資本,為將來計算,當然要最好的保持自己的實力,事若可為便錦上添花,若不可為漢室興亡又與他劉朗生有何關係?老子和董卓有沒有殺父奪妻之恨!只要自己把袁紹推上盟主之位,得到他的好感,到調兵遣將之時自有自己的好處,說穿了苦活累活就讓別人去幹吧,我只負責摘桃子。
“劉將軍一心為國,令人相敬,其所言盟主人選更是大善,在下附議,願推袁本初為此次聯軍之盟主!”說話的乃是兗州刺史劉岱。
“二位所言極是,我等也是附議,袁本初正乃盟主不二人選。”劉毅說完之後各路諸侯都是紛紛出言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