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國家至親,朕並不吝惜封賞,但不能因私情濫於功臣同受獎勵!”一席話,講得這位常敗皇叔慚愧退下,好沒面子。
貞觀二年,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夙興夜寐。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當時論者皆稱之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貞觀二十三年,房玄齡舊疾復發,當時李世民在玉華宮,聞訊命人用自己的擔輿把房玄齡抬入御座前,兩人相見,感懷流淚,哽咽不能言。
太宗命太醫去這位功臣家裡療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齡食用。聽說他病有好轉,太宗就喜形於色;聽見病情加重,太宗馬上愁容頓現。
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於是抗表進諫,請求太宗以天下蒼生為重,罷軍止伐高麗。
太宗見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說:“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
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房玄齡受遇如此,死時定當含笑。卒年七十,誠為喜喪之年。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諡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齡一直告誡兒子們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驕奢沉溺,並集匯古今聖賢家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