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詩: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
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顯然,退居政治二線的白老頭一直胃火灼心,如今看見昔日熱火烹油的後來居上者們終於一命歸黃泉,難免賣弄自己早退先知的狡黠和明哲保身的智慧。
很快,白居易又作《即事重題》,以顯示自己慘劇發生後他在洛陽的愜意和閒適:
重裘暖帽寬氈履,小閣低窗深地爐。
身穩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無?
官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竟使這個青年時代正直無私的才俊變成如此鄙陋、冷血的老政治動物,令人齒冷心寒。
優遊山林、暢飲低酌之間,白老頭在暖閣裡天天摟著幾個未成年少女,放蕩老身子骨,一樹梨花壓海棠,“縱酒放歌聊自樂”。當然,幸災樂禍之餘,也有後怕,也有驚悸,也有自己及時逃離京城政治旋渦的慶幸:
今日看嵩洛,回頭嘆世間。榮華急如水,憂患大於山。
見苦方知樂,經忙始愛閒。未聞籠中鳥,飛出肯飛還。
——《看嵩洛有嘆》
看似達觀、瀟灑,實則勢利、貪安。
在“意識形態”影響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輯錄的白居易詩,大多是“憂國憂民”之作,其實只是老白詩中的“冰山一角”。而且,種種教科書、文學傳記書,言及白居易詩,必有兩則俗不可耐的大花邊:一為“老嫗能解”,二為“廣泛流傳至日本等國”――“老嫗能解”完全不能說明白居易的高明,就象今天的大詩人北島絕不會“誇口”說門口賣菜王大爺喜歡讀他的詩一樣;“廣泛流傳日本等國”也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