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張翰、李紓等諸多當代名士紛紛抗表,極言張巡睢陽之守的顯赫大功,認為他沮遏賊勢,保全江淮,致使天下不亡,功勞莫匹。由此,天下再無異言。
陋儒矜以小節,貶善揚惡,倘若睢陽數萬人得命(還不一定能活),江淮乃至天下百千萬人會慘遭殘暴的安史叛軍殺戮,而且,牽制住幾十萬叛軍攻圍一城,唐廷有足夠時間重新佈署,反敗為勝。因此,以此保全天下之奇功,瑕不掩瑜。若以迂腐俗儒求什麼“人道主義”眼光看問題,只要有敵軍壓境,大家一起投降算了,俯首泥中稱婦稱臣作順民以免死翹翹,如此,天理良心何在!忠孝節義何在!
皇帝下詔,贈張巡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南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立廟祭祠,並重用這些忠臣的子孫。
自雍丘守戰以來,不到兩年時間,張巡等人率兵抵禦叛軍,大小四百餘戰,斬敵將三百,殺傷敵卒十餘萬。張巡進士為將,指揮若定,義薄雲天,人皆盡死。正是依賴這些仁臣義士,唐朝才能亡而復存。時至今日,仍不禁感嘆漢、唐時代中國人的勃勃血性,寧死不屈,寧互食而不投降,真是勇烈大丈夫,比至弱宋、晚明,數十萬人解甲匍伏而降,仍難逃殘戮。古人之義,漸已遠矣!
“安史之亂”起,唐朝的華夷大將,文臣士人,爭赴國難,忠心為主,顏真卿、戴履謙、程千里、段秀實、李嗣業、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禮、魯炅、王難得、辛雲京、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