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能夠一展鴻圖。
(本卷完)
。。。
 ;。。。 ; ;
第179章 行營會議
、、、、、、、、、、
第二天一早,等到楊廣率領隋軍主力已經遠去之後,宇明方召集了自己屬下,旅帥以上的將領前來開會。目前跟隨著他的嫡系將領便只有尉遲敬德、郭逸、林墨、紅袖四位老部下,以及楊廣作為順手人情,留給遼東行營的秦瓊、羅士信和程咬金員大將。
除此之外,楊廣還調撥了一大批出身關隴,且自己不喜歡的低階軍官和幕僚在遼東行營。表面上,名曰將這些人留下來協助他防守高麗。但實則人人都知道他是想讓宇明等人留在遼東等死。所以,在撤走的當天晚上,便有很多人逃走了。現在留下來的還不到千人。
而留下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軍中過得不得意的人,或者是出身關隴貴族中一些小家族弟,屬於沒有靠山的那類人。而那些有點門的世家大族弟,早就尋找各種關係調走,隨隋軍主力一起撤走了。
這時,見他進來,眾將都是肅立敬禮,齊聲道:“恭喜將軍榮升元帥之職,賀喜將軍成為平壤候。”
宇明微笑著點頭致意,他這回是正式準備大展鴻圖了。
就在宇明準備坐下之時,一名官模樣的年輕士,卻是小心翼翼地走到宇明面前,乾巴巴地說道,“元帥為我左翎衛軍之主將,今次高升,此乃我左翎衛軍全體將士之榮耀,我等無不為大人身感歡欣。”
宇明聽著這話,卻怎麼都感覺有些酸意,不過他也不以為然。以他如今的身份,自然已經不用怕別人嫉妒了。
只不過,這名年輕士如此急著上來獻殷勤,倒是讓他有些意外。
他打量了一下此人,只見這年輕士穿著一件青布長衫,頭上還戴著一頂白色的書生巾。雖然洗得很乾淨,卻是質量低劣。可見其家中並不富裕。
“你是……”宇明有些遲疑地問道。
“在下姓杜名如晦,此次遵聖上之命留下輔佐元帥,擔任參軍一職,屬下必將竭盡全力,為元帥出謀劃策!”這年輕士一臉鄭重地說道。看來,他是想在宇明這裡搏一把了。
“什麼?你就是杜如晦?”宇明一聽,卻是吃了一驚。
“是的!難道元帥以前聽說過我?”杜如晦見他如此反應,也是有些一愣。
宇明心中可是驚喜不已。他可清楚這叫杜如晦的傢伙,在歷史上有多大的名氣了。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其祖上都是北周朝的高官,在楊堅的隋朝取代北周之後,祖父杜果在隋朝擔任過工部尚書、義興公之職,其父親杜吒也曾為為隋朝昌州長史。
杜如晦小時候聰慧有悟性,喜歡和人談論歷史、方面的知識,隋朝大業元年時,他被徵為預備官員,禮部侍郎高孝基對杜如晦也非常器重,曾說過:“爾等有應付事態的才能,應為國家棟梁,吾想先讓爾做個小官,以為鍛鍊。”
於是,他便用杜如晦為滏陽縣尉,處理地方事務。
但不久之後,因為楊廣橫徵暴斂,導致縣上完不成民夫徵集任務,於是杜如晦便性辭官回家。
後來,在李淵起兵之後,他成了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畫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李世民與李建成積怨頗深,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後二人功居位。李世民繼承帝位後,杜如晦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有“房謀杜斷”之稱。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為此廢朝天,追封為司空,萊國公,諡“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煙閣。
而這樣一個牛人,卻不知道怎麼來到了自己軍中,倒也讓宇明有些驚訝。
不過,他眼珠一轉,便反應過來,象杜如晦這樣的關隴寒門弟,只有依靠關隴門閥中世家大族才能出人頭地。
朝中的大臣和軍隊中的高階將領,雖然知道自己是被派到這裡當炮灰送死的。可這些低階軍官和幕僚們並不知道。他們只知道宇明才被升為遼東行營元帥、平壤侯,正受陛下寵信。而且還是關隴第一大閥宇氏的弟,宇述的親孫,哪有不攀附過來的道理?
想到這裡,宇明心中便有了幾分把握,他於是眼珠一轉,故作不屑道:“杜參軍,你就拉倒吧,這次我雖然加封為遼東行營元帥、可是這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