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雖然無比震怒,但最終也無可奈何,班師回到東都後,便下令將一批他認為作戰不力的主將全部免職,然後將回國的府兵遣散回家,算是結束了第一次遠征高麗之戰。
這場耗時近兩年的精心準備,耗盡了大隋的無數糧草和積蓄,死亡了一多萬人的戰爭,最後的戰果卻僅僅只是佔據了遼河以西的幾座城池。
一一十萬大軍遠征高麗,最後撤回到涿郡時,只剩下了五十多萬兵丁,十多萬民夫。戰死了多少兵士,逃亡了多少民夫,有多少人是得了疫病死的?損耗的錢糧物資有多少?這都是一筆難以算清的糊塗帳。
可舉盡傾國之兵換來如此一個慘敗的結局,卻是震驚了天下。讓所有的門閥世家和平民姓皆怒不可遏。
楊廣也知道,他如此大動干戈,排除了所有的反對意見,一意孤行。卻最後以大敗收場,這是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的。
於是,尋找替罪羊便成了他的選。
楊廣以受降使對戰事幹涉過重,延誤戰機為由,處斬了除嶽曾省以外的,當過受降使的十一名監。稱其錯誤理解了他的旨意,造成大軍攻城進展不順。
然後,又將奇襲平壤失敗的楊義臣滿門抄斬。稱其作戰不力,導致南北夾擊的策略落空。以致讓隋軍不得不放棄原有計劃,遭致了慘敗。
副將來護兒也差點被斬。但好在他花重金買通了裴矩和裴蘊為其遊說。加上他統率水軍的能力是隋軍其他將領無法替代的。楊廣才只將其降職處理。
東都的皇宮內,楊廣一臉焦慮地在自己的御書房中踱著方步。如今的形勢讓他心煩意亂,他想削引關隴門閥的策略並未成功,一一十萬遠征軍中,依然有六十多萬人跟著他撤回了中原,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關隴貴族弟率領的軍隊,這令他心中十分惱火。
而且,他作夢也沒有想到,出動了這麼多兵力,且在確保了後勤糧草供應情況下,依然遭到了慘敗,這嚴重地削了他的顏面,使他感到十分難堪。
雖然他是不想勢如破竹般把高麗打下來,想用高麗來損耗關隴門閥的兵力。但也絕沒有打個大敗仗回來的想法。這樣的慘敗可是隋朝歷史上沒有的。這也會讓他在天下姓和各大世家中的威信大降,讓別人認為他是個無能的皇帝。而這可是他不能接受的。
不過,好在宇述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稱在以往的歷史中,大凡軍中發生瘟疫之時,都往往是個慘敗的結局。不管是多麼精銳的軍隊,最後都只有落個慘敗的結局。這讓楊廣方有了一些心理安慰。
他頓時便眼睛一亮,當即便下令詔告天下,說明此次遠征高麗失敗的緣由。同時又接受裴矩的建議,在詔書中渲染了高麗對大隋的威脅,讓讀書人明白,攻打高麗乃是不得已而為之。
同時,再將瘟疫的嚴重性描繪得十分悲壯。讓大隋的官員和姓們相信,失敗並不是皇帝無能,而是受降使錯誤的曲解了皇上的用意,且發生了不可抗力的瘟疫。此次遠征雖然損失較大,但是和開皇十八年先帝征伐高麗時一樣,也是因為意外因素才導致戰敗的。
楊廣在下了詔書之後,又派出了一批能說會道的官員和人,到那些派出民夫和府兵最多的河北、河東、山東、河南等地宣慰,才總算將當地姓的不滿勉強平息了下來。
只不過,他卻不知,由於這次遠征高麗的大敗,讓許多門閥貴族皆對其有了怨氣,再加上他削弱關隴門閥的心思逐漸顯露,讓許多門閥貴族已經感覺到了危機來臨,其中不少人已經開始生了異心。
待此事漸漸平息下來後,楊廣方決定對一些在遠征高麗之戰中,表現突出的年輕將領加以封賞。他的策略便是要扶持一批年輕將領和官員,撤換一些老將和元老。同時大力提拔山東士族和河東士族,以及江南士族,打壓關隴貴族。
因此,在高麗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羅成,因年紀輕,又系河北士族,被封為了從四的右武衛軍參軍。
裴仁基,因是山東士族中的裴家成員,在攻陷扶余城時立下了功,被封為了正光祿大夫,其裴行儼也被封為正五的左監門郎將。
名將張須陀更是從齊郡通守一躍而成山東招討使,加驃騎大將軍銜,負責剿滅山東一帶盜匪作亂。
而其他立功的將領皆有封賞。不是關隴貴族的,就封賞多些,是關隴貴族的,就封賞少些。
不過,在將大部分人的封賞標準決定之後,楊廣卻面臨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對宇明如何封賞?
要知道宇明雖然年紀很輕,此次遠征高麗所立戰功卻很大。
他以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