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林逸就又仔細翻看了一下書架上的舊書,見林逸如此豪爽,伊藤先生就更加熱情,在他翻看的時候,細心地做著介紹。
但見那些古籍版本中,有道光本《劉禮部集》、朝鮮本《增刪濂洛風雅》都很讓人心儀。林逸再次彰顯瘋狂購氣質,全部拿下。
除此之外,林逸還購買了孫志祖的《家語疏證》六卷,光緒式訓堂叢書本,此本乃白紙精印,天頭開闊,與常見的竹紙印本不同。伊藤先生對於此書要價也高,又是差不多三萬日元,說這書是中國傳到日本的,不屬於和刻本,價值比較高。
林逸只是笑了笑,依舊沒有搞價。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像這樣的版本,這樣的品相,如果拿到國內差不多四五千塊,絕對要比這裡貴的多。
林逸將那些挑選出來的舊書放在了一起,吩咐伊藤先生先把這些書包裝起來,在包裝的時候,林逸順手又挑了一套心儀已久的松村昂的《清詩總集敘錄》。
看到林逸又挑出這套書,伊藤先生的目光亮了起來,忍不住衝著林逸豎起大拇指,說道:“先生,你真的是懂書之人。”
發自肺腑,看起來不單純是恭維。
林逸對此倒也感覺挺舒服,畢竟好聽話誰都愛聽。不過就在林逸回頭準備離開瞬間,忽然,一股濃郁的蜀香撲鼻而來。‘
珍本!
這是超級珍本的味道!(未完待續。。)
第六百四十四章,稀世《道德經》
鼻翼微微聳動,吸著那沁人心脾的書香,林逸習慣性地揩了揩鼻子,然後順著那一縷書香,沿著書架找去。很快,林逸就在書架下方的一個破舊的紙箱裡面發現了一卷古舊的錦帛。
那錦帛年代久遠,散發著濃郁的古樸氣息,使得林逸忍不住大唿幾口氣,差點被這卷東西散發的靈氣給嗆住。
實際上,這錦帛是堆在這紙箱子中的舊書中,看模樣都是一些殘破不全的東西。應該是伊藤先生故意收起來,打算處理掉的。
林逸輕輕地將那捲錦帛拿起來,破,實在是太破了。
看樣子大有快要粉碎的樣子,如果是紙質書籍,估計早就粉碎成渣了,幸好這是錦帛書寫而成。看上面字跡,非常俊逸飄逸的毛筆字,看內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道德經》!
中華文化中,與儒家思想並行互補的是道家。道家的始祖是老子,其聖經叫《老子》,也叫《道德經》。據說老子姓李名耳,老子是尊稱,老先生的意思;亦說他姓老名聃,尊稱為子。還說他當過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長,很有學問;孔子都曾特地登門求教過。現在我們能讀到的《老子》,全篇總共只有五千來字,但其影響之大,超乎尋常想象。有人統計說,世上被譯成多種不同文字的作品中,基督教《聖經》的語種最多,排第一;排在第二位的,便是《道德經》。此說的準確性如何,不得而知;另有一件十分準確的統計是:在古代中國,曾有三位皇帝署名出版過《御注道德經》,他們是: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這一架勢,也算夠可以的了。
可是,嚴格說來,關於老子其人其書,現在的知識,實在並不十分可靠。而且不僅現在,當年司馬遷寫《史記》給老子立傳的時候,就已經不那麼可靠了。在短短五百字的老子傳裡,司馬遷搬出來過三個名字,難以斷定誰是正身:一個叫老子,與孔子有往還,“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一個叫老萊子,“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還有一位叫太史儋,曾於孔子死後129年見秦獻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司馬遷弄不清楚的問題,近代一些學者相信能夠弄清楚;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之間,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說,傳世的《老子》五千言,不是問答體的語錄,而是專門著述,故應出在《論語》《孟子》以後;因為起先尚無私人著書的習慣。有人從《老子》書中的某些用語,比如“王侯”“王公”“萬乘之君”等,證明它不像春秋人的手筆,只能晚出。由此出發,很自然便轉向了對老子其人的懷疑。有人否定老子長於孔子,否定孔子問禮於老聃,認為那是道家為了抑儒製造出來的謠言。多數人則傾向於認為,應該把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分開:《老子》一書完成的時代雖晚;老子其人卻生活在前,因為儒家書裡也有孔子問禮的故事。至於《老子》成書晚到什麼時候,則有說戰國初、有說戰國中、有說戰國末的,更有說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