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林逸輕輕地將深藏在畫盒中的那幅古畫取了出來,看尺寸,三尺左右,應該是橫幅書畫。
這書畫講究立軸和橫幅之分。具體來說,從晉代到唐朝的書畫,多為橫幅,而從宋代和元代開始出現一些立軸作品,明代和清代的立軸作品最多。
如果仔細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凡是橫幅的作品大多大氣磅礴,亦或者篇幅偏大,最著名的就是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那幅宏偉巨著,張開來足足有兩三間房子那麼大。而立軸作品大多精緻玲瓏,捲起來信手可以塞入袖中,多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把玩的作品。
因此,當林逸看到這幅古畫屬於橫幅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一定是一幅大作。
是呀,價值300萬美金的作品,又豈會是小家子作品。不過現在林逸只想知道,這幅作品到底畫著什麼。(未完待續。。)
第六百四十章,峰迴路轉
林逸慢慢地將那幅古畫開啟,然後愣住了,只見上面畫著一個人物,竟然是傳說中的達摩祖師。畫上的達摩祖師神情莊重,穿著僧衣,肩膀上揹著布搭,挎著一雙草鞋,回首遙望,遠處碧波盪漾,是一望無際的大江。
如果對中國佛教有所瞭解,就會知道,達摩乃中國禪宗初祖。南天竺婆羅門人,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羅到該國傳法,菩提多羅從他學法,很得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到達廣州,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達摩悄然北上。途經北江,沒有渡江的工具,遂將一束葦草置於江面,踏躡而渡。“達摩一葦渡江,欒巴酒滅火。”後至北魏,所到之處,以禪法教人。
達摩的事蹟,隨著禪宗的發展,漸趨神異,併成為中國畫家、瓷藝家所愛的題材。“一葦渡江”明清德化窯達摩瓷塑上常常以此為題材。
此時,林逸仔細觀摩這幅畫作,但見這幅“達摩渡江圖”畫的很細膩。人物回首顧盼,兩目突出,神采畢現。衣紋線條雖簡,但非常概括,轉折有力。此畫雖是細寫,卻有意筆效果。
林逸目光再落到這幅畫作的落款上,不禁一愣,因為那落款太有名了,竟然是“道玄先生”。
道玄是誰?
林逸當然知道,他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又名道玄。陽翟人。尊稱畫聖,吳道子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很早就開始當畫工兼雕塑工。曾師從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成績不大。後專攻繪畫,由於學習刻苦,進步很快,並且透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林逸自從接觸古籍書畫以後,對於代大畫家的作品也是有所研究。其中就包括吳道子的作品。林逸有幸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見過吳道子的真跡畫作,因此對吳道子的畫作特點也有所瞭解/
總第來說,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可以創新。他善於從複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於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
其中宋代畫家李公麟的樸素淡雅的“白描“,便是從吳道子“不以裝背為妙,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而來的,白描成為我國繪畫上的一種新體例。
可以說,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鑑。在唐代就被推崇為“畫聖”,宋代更譽為“百代畫聖”,民間雕塑、繪畫工匠把他尊為“祖師”,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負盛名的宗師大家。
正是因為林逸對吳道子這位大宗師的畫作特點了然於胸,因此在仔細觀摩了這幅古畫之後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幅古畫絕非吳道子真跡。因為用筆手法,以及書畫的魂魄都迥然不同………當然,在表面上看來,這幅畫作幾乎和吳道子擅長畫佛教人物一樣,使用了大量的細描和勾勒,但一個人的精氣神是不一樣的,吳道子的精氣神使得他的畫作充滿了一種靈氣,而這幅畫靈氣不足,匠氣有餘。
……
見林逸仔細觀摩這幅古畫,沒有絲毫動靜。何賭王就有些按捺不住了,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