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傳統藏書人的眼中,民國以降無善本,那麼,新文學興起後,所出書都是用西洋印刷術排印的本子,年代去之不遠,印量成千累萬自然乏善可陳。
如今,這樣的眼光不靈了,“新善本”已經出現在新文學出版物中:《域外小說集》列為善本,無可爭議,就是遲至三十年代才出版的《良友文學叢書》首版,稱其善本,決不為過。以稀見程度論,十年來數百場書刊資料拍賣會上,哪有《良友文學叢書》的蹤影?非主辦者不知,實乃藏家捨不得拿出來賣掉。
《良友文學叢書》由著名編輯趙家璧主持,共出44冊,所謂珍罕難得,並非特指一本二本,而是全套無缺者。此套叢書還另出四本“特大號”,其中之一巴金的《愛情三部典》1995年上過拍賣,以2750元成交,如今價格更是翻了十幾倍,想要買的話沒有5萬根本不可能,最主要的是,沒人願意出讓。趙家璧初始出版叢書的動機源於“舶來品”——“手頭一有餘錢,就往南京路外灘幾家西書鋪跑,那裡開架陳列著各種不同名目的成套文學叢書,開本裝幀統一美觀,售價也較原版本低廉。其中最逗我喜愛的是一套軟皮面精裝袖珍本的《近代叢書》,收有近百種古今文學名著,選目精練售價一律美金九角五分,方便讀者;各書均按出版先後循序編考。……當時我們自己出的文藝書都是白報紙印紙面平裝本;我在想,出版文藝讀物,除了要求內容美以外,在出版形式上,是否也應當給讀者以一種美的享受呢?”
1933年,趙家璧終於有機會在良友圖書公司總經理伍聯德的支援下,實現了自己的設想,創刊了《良友文學叢書》,軟布面精裝,外加彩印封套,書頁選用米色道林紙,售價一律大洋九角,各書也循序編號。此外,還提前發行編號作者簽名本一百冊,這個作法也是“舶來品”。當年趙家璧近水樓臺地將每種簽名本的“001”號都據為己有,那更是珍中之珍的善本了,可惜浩劫之中全部散失。後來趙家璧託上海書店又配齊了一套《良友文學叢書》,其中竟幸運地有一冊是“001”號的編號簽名本,而還是巴金簽名本,書之散盡,無法完璧歸趙,劫後倖存一冊,當歸於書緣不盡矣。
這套叢書無論是當年還是幾十年後的現在,都被愛書人無數次地描述過它那“金碧輝煌”的裝幀,確實“有形有款”。初版分軟布精裝和平裝普及本兩種,精裝本又加護封或護腰,經過歲月的洗汰,今存本大都失去護封護腰,使善本形象受損。三十年代書業時興在書外再包一層透明紙,濛濛朧朧,更添一樣美色,古書也有此類作法。找到一本《良友文學叢書》並不難,找到一冊帶護封護腰的就難了幾分,如果你的存本還裹有當年的透明紙,就太值得人前顯貴了。
藏書須有壓堂之物,《良友文學叢書》即是份量極重的鎮堂之寶。尤其這一系列的編號,簽名精裝本,更是無數新文學愛好者夢寐以求的珍本。
這些精裝本一般印量都是2000或3000冊左右,有的更少,才1000來冊,所以蒐集起來非常困難,即使像現在網路無比發達,想要把44種精裝良友收集齊全,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兒。
秦總認識的朋友中,只有寥寥三四個,收藏有良友精裝大全套的,其餘的基本上都有缺本,都不齊全。
抽出一本張天翼的《城市之光》,凌叔華的《小哥兒倆》,以及何家槐的《曖昧》,仔細地看了一下,秦總馬上就認定,林逸這套精裝良友叢書,雖不是那種特別珍稀的編號簽名本,卻也難得品相一流,表皮有護封,內頁有護紙,只是差了四個“特大號”版本,還有一本穆時英的《黑牡丹》,就能夠湊齊大全套;如果真是那樣,到時候按照滬上舊書交易價碼計算,單單這套書就能賣上十來萬。
當然,對於很多滬上大佬來說,這十來萬根本不是什麼大數目,可問題是,這套書本身的“文化價值”,那就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了。
秦總記得清楚,那位在滬上擁有“良友文學叢書”簽名大全套的地產大佬王老闆,當他展示他收藏的精裝良友大全套時,旁邊人,包括自己都露出了無比吃驚和羨慕的神色。
那王老闆更是一臉得意,彷彿他這個炒瓜子起家,到炒地皮發達的傢伙,搖身一變,一下子就成了深諧民國新文學文化的藝術大師。
這個時代,也許你可以用錢買得到跑車,別墅,買得到性感的沙灘女郎,可你卻很難得到如此珍貴的民國新文學,究其原因………
機緣未到。
書緣未到。
總之,緣分未到。
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