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們為應援各自偶像,開始以專屬的顏色、名字、官方周邊來區別陣營,形成飯圈文化。
偶像打造採用的是練習生模式,藝人悶頭練習幾年後,再以比賽等方式出道,一出道就是成品,儼然一條工業化流水線。
同時也因為這種偶像週期,所以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商業變現。每個人要繳納年費,同時與藝人背後的資本方沒有任何關係,也很注重對偶像的隱私保護,在應援方面強調禮節。
但如果將飯圈文化歸咎於棒子國,那多少冤枉近鄰。因為棒子國雖然經歷過飯圈文化的狂熱期,直至今天仍然存在許多暗面。但整體來說人家娛樂產業的進步仍然肉眼可見。
早在十年前國內娛樂資本就已發現,那樣打磨一個能唱能跳的偶像組合,不但耗時長花費大,而且存在極大市場風險。
即使是相對週期更快、標準化程度更高的棒子國練習生模式,在許多人看來都太過麻煩。反倒是參加選秀綜藝和拍電視劇,不但簡單還能將藝人的商業價值快速變現。
也正因為這一思路,才讓一眾才藝平平、既沒唱功又沒演技,難覓代表作的小鮮肉走上前臺,成為資本的選擇和流量擔當。以前的明星是先有作品再有人氣,流量明星恰恰相反,先有流量再談其他,而流量何來?
靠的是粉絲們的精力與財力支撐!
影片平臺兼具專業製作能力和網際網路強大資本,也因此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所以平臺可以摒棄過往效仿海外娛樂造星產業的做法,摒棄經紀公司主導的傳統,獨立完成偶像的製造和飯圈文化的推進。
這是一條全新的道路,但顯然不是一條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