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傾聽她,允許她發洩,但是堅持立場和原則,不要她一哭你就妥協。開始幾次,她可能會哭很久,你要忍住內心的痛,不要流露難過和煩惱的情緒。
孩子的修復過程會比較艱難,只要你堅持住,孩子會最終恢復過來,健康地成長。
孩子被迫去偷媽媽的愛(1)
我的孩子快8歲了,活潑好動,但有個壞毛病:愛拿別人的東西。現在回想起來,不知道是不是下面這些事情對他的這個壞毛病產生過影響。
兩歲前孩子沒有和我們生活在一起,那個時候常常去鄰居家串門,玩了別人家的玩具,人家見他喜歡就送給他了,特別是在一些親戚家更是如此,奶奶沒有制止這個行為。
兩歲半上幼兒園,經常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放到床邊睡覺,被老師批評以後沒有做了,但到現在在家裡還是如此,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放個自己喜歡的東西在枕頭邊。我發現他常常拿幼兒園的東西回家,被我發現後無論多晚我都要他送回去,有一次我幾乎是晚上拖著他去還的,奶奶心疼他,總是建議第二天還。有一次是早上奶奶拿去還的,老師見了還特地善意地說是不是借去玩了,但是我感覺孩子已經“拿慣”了。
5歲的時候老師已經發現他這個壞毛病了,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反而是我主動和老師說的,老師才提起是有這回事。問孩子,孩子撒謊說是在路上撿到的,這樣類似說撿到的情況無數次,他不到真相戳穿總是堅持不承認錯誤。
我們一直沒有因為這個打過他,主要還是以教育講道理為主,比如說告訴他這是壞習慣,和小偷一樣,同學不會和他玩等等。他上小學後這個壞毛病仍然沒有改變,我開始體罰他了,打手,罰站,但都沒有用。
不知道是不是從小和爺爺奶奶老逛超市的緣故,他對物質的慾望總是很強烈,愛買東西,總是羨慕別人的東西。有段時間他去哪裡就拿哪裡的東西,甚至包括商場擺放的飾品。
因為他比較小氣,所以我想出了一個法子,如果他拿別人的一個東西,我就給這個人買個新的,而且是用他的壓歲錢。自從用了這個法子以後,他有十天沒有拿人的東西,但是在第十一天又拿了人的玩具,我說到做到,第二天去買了十個同樣的玩具交給老師。因為掉玩具的同學把我孩子拉到老師那裡去了。孩子那天送十個玩具給老師的時候心情非常鬱悶,沒有往日的活潑,我暫時覺得這個辦法能管住他。但不知道以後怎麼辦。
現在的情況是,爺爺奶奶的觀念和原來不同了,原來以為孩子從小拿東西長大會改的,5歲以後他們改變了觀點,全家4個大人都認為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意見是一致的。但是我覺得孩子目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心疼自己的錢,所以不敢拿別人的東西了。而且他並不覺得拿人的東西不好,即使被同學拉到老師那裡告狀,還說是同學送他去老師那裡。我有時候真的覺得他糊塗得像個蟲子,我們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孩子被迫去偷媽媽的愛(2)
一般來說,習慣秘而不宣拿別人東西的孩子,不是真的對拿來的東西感興趣,而是在透過這個行為,索要他平常得不到的、對他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那樣寶貝:父母的愛和關注。
來信說孩子兩歲前沒有跟父母在一起,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情感成長經歷方面十分嚴重的缺失。在孩子回到父母身邊之後,你們有沒有采取行動彌補這方面的缺失?從來信中看,孩子的表現屬於典型的缺少親情關愛,因此把對感情的需求轉化為對物質的貪得無厭。
兩三歲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稱之為“偷”,因為他們沒有這個嚴重的道德概念。他們還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對於“別人”以及“別人的感受”都缺乏清晰的認識,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凡是我看見的就是我的,凡是我拿到的就是我的,凡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曾經有人這樣風趣地詮釋3歲小兒的心態。批評他們沒有用,只能讓他們感覺自己壞,卻不知道壞在哪裡。我們成年人需要耐心地、反覆地向他們解說,“我的”和“別人的”之間的差別,帶動孩子用交換、輪流的方式學會分享,並且以身作則向孩子展示怎樣尊重他人的物權、怎樣徵求他人意見:“我想玩這個,可以嗎?”(成年人在動孩子東西的時候,首先徵求孩子意見。)
5歲的孩子大概已經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但是他忍不住,成年人批評他,他只有用撒謊來逃脫。這仍然無關乎道德,而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本能在起作用。你們只是簡單地告訴